第5部分(第3/4 页)
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英国,当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上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政治上君主立宪制度逐渐完善;对外关系上在世界各地拥有庞大的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此时的英国,迫切地需要为自己国内所源源不断生产的各种产品寻找新的销售市场,以便赢得更多的利润,在世界其他各地的殖民地都已经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英国开始觊觎最后也是最庞大的未开发市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要进行资金和商品的流动,从中赚取最大的利润。所以其对外扩张的手段首先是正常的贸易,遇到贸易手段不可克服的阻碍才会动用武力。所以一开始英国人只是希望能和中国进行贸易,通过贸易手段打开中国市场。早在乾隆年间,英国就曾派使节到过中国,希望大清能开放通商。其实当时中国并不是彻底对外封闭。在“天朝”的思想体系下,如果“天朝”不照顾四海“蛮夷”,他们的生活将无以为继,为了表示“天朝”的仁慈,为了“怀柔远人”,对于他们还是应该有所优待的。所以长期以来中国还是有一定的对外贸易,主要的贸易对象当然就是英国。但是这种象征性数量的对外贸易显然不足以满足英国的需求,而且英国人还发现,其实和大清朝的贸易当中英国一直是处于逆差。由于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和与西方社会生活的巨大差异,当时的中国人根本不需要英国人用先进的机器所生产的布匹以及其他商品;而大清朝所生产的丝绸、瓷器、茶叶这三样,却是英国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总而言之,英国人发现,正常的贸易方式不仅没能打开梦寐以求的巨大中国市场,反而使英国赔了不少钱。
。 想看书来
鸦片流毒天下(2)
商人逐利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利润,资本家可以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甚至不惜冒绞首的危险。所以英国商人们怎能忍受赔钱的贸易?为了赚取利润,英国商人不顾一切,要寻找一种能够向清朝大量出口的商品,而最终找到的这个商品就是鸦片。当然是鸦片了,还有比毒品更赚钱的买卖么?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鸦片出口的垄断权,即在印度大规模生产鸦片,并以非法手段大量输入中国。于是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个国家官方支持甚至直接参与毒品生意。毒品的魔力是巨大的,清朝统治者逐渐感到了鸦片给大清所带来的破坏:社会上吸食鸦片成瘾的人越来越多,白银大量外流,给国家财政造成影响。于是在嘉庆初年,大清朝官方明令禁止鸦片进口。此处有一点可以一提:当时的中国人并未意识到鸦片给人带来的毒害作用,仅仅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鸦片问题。在鸦片战争前夕鸿胪寺卿黄爵滋给道光帝要求禁烟的奏折中,甚至还提到了用内地种植鸦片代替进口的解决办法,只是因为内地种植的鸦片质量不好不能使人过瘾才放弃了这个主意。这一点虽然微小,但似乎也能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的愚昧无知。禁令对于英国鸦片贩子们的打击是巨大的,对英国的国家利益自然也有损害。于是在英国政府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当局的支持和怂恿下,鸦片贩子们开始利用清朝的官场腐败,贿赂海关官员,进行鸦片走私。大清朝的官场腐败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而为了从鸦片生意中赚取巨额的利润,英国鸦片贩子们拿出一部分利润来行贿也是心甘情愿,于是贪官污吏和鸦片贩子一拍即合。大清朝在嘉庆、道光两朝,就此陷入鸦片屡禁不止流毒天下,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的困扰之中。
林则徐禁烟(1)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可歌可泣、不屈不挠之抗争史的开端。但是实际上,这个事件的历史气氛并不是那么悲壮,而是初看上去有些滑稽,仔细品味则是一种深深的悲哀。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大清朝完成了禁烟,也迎来了一场战争。
道光皇帝一定没有想到,太平无事的大清朝转眼之间就陷入了一场战争。一场成为中国历史巨大分水岭的战争:战争之前,中国还处于古代社会;战争之后,中国将被迫迈进近代社会的门槛。事情最初源自鸿胪寺卿黄爵滋的一个奏折。公元1838年6月2日,以“遇事敢言”而闻名,因此受到道光帝青睐的黄爵滋,给道光帝上了一道要求严禁鸦片的奏折,其主要意思是认为从前的禁烟没有成效,是因为方法不当,所以导致鸦片流毒不止,祸害天下。黄爵滋分析道,从前的禁烟方法总是强调在海关海防和查禁烟馆上做文章,希望通过海关海防的严加管理禁止鸦片进口,通过查禁烟馆阻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