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页)
飞机之前,就发明了比飞机的“延伸”速度还要快工具--电报。后来又发明了电话、收音机、电视。今天人们又开始使用远程电脑。远程电脑使人们有更好的方式“世界的一隅随手摸到把世界各地”,人可以把小小的世界摆放在桌子上,也可以使世界成为一个“便携式”的世界。对远程电脑的使用者而言,世界各地就在他们的指尖上。今天,“飞速”只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意味着“快”,而在实际的意义上早已是慢不可言。当代技术的给人提供的可能性已经超出了神话的想象。在现代技术的映现下,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缩地法”已显得非常平常,并无神奇之处。轻到完全没有重量--能以光速传输的比特赋予人比“神速”还要快的速度,人似乎已经超越了从前的人们一直憧憬的“飞”的境界。人用不着象庄子想象中的神物(鲲鹏)那样,乘羊角风扶遥直上,背负青天朝下看,方能看到人间城廓。人只需坐在电脑前,轻松地动几下指头,就能看到人间万象。许许多多从前不可思议或只可以神话的方式“思议”的事,令操作电脑的人想起一大堆诸如“轻而易举”、“唾手可得”、“易如反掌”、“玩弄于股掌之间”形容形容词。在数字时代里,人似乎比“神”还更像神。与此相应,人生活的世界似乎比天堂更像天堂。
世界各民族的神话有一个共识:神灵、神仙居住的世界的时间与人所居住的这个世界的时间是不同的。与尘世的时间相比,神界的时间要快得多。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的:“时间的相对性是各国都有的民间故事的题材:到另一个世界去旅行,一个人认定只需要几个小时,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他的故乡已面目全非,因为已经过去了漫长的岁月。”《西游记》有一句话典型地表达了这种时间相对性的观念——“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神话中的这种观念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谋而合:时间和空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是由速度派生出来的。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时间变得越短,空间变得越小。在媒介理论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相对论”。不同的媒介赋予了人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轮子决定了人所能拥有的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决定着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在轮子未发明时,人与人以部落和村庄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部落和村落是最早的人最初的社区(community,即“交往共同体”)。
一个个社区处于“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有轮子的交通工具(车辆)出现后,这个交往共同体就趋于解体,因为轮子行走的道路把许多村庄、部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比以前大得多的社区。在这些村庄之间,某个地点由于交通的便利(常常是多条道路的交汇点)而成为这个新兴社区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城市。城市与乡村形成了“中心-边缘结构”。麦克卢汉把这一过程概述为:首先兴起的是村落,村落缺乏上述各种人体的集体延伸。然而,村落已是一种社区形态,它和以渔猎为生的社会形态不同,因为村民也许已经定居,也可能开始有了劳动分工和功能分化。他们聚居在一起的事实本身,就是人类活动加速的一种形式,它给人类行动的进一步分化和专门化提供了动力。这就是作为脚的延伸的轮子所产生的环境,轮子加速了生产和交换。这也是加剧社区冲突和破裂的环境,冲突和破裂又使人们结成愈来愈大的聚集体,以抗衡其他社区加快步伐的活动。为了对抗别人的发展,为了寻求安全和保护,村落又被席卷而成为城市。人类活动加速的过程,就是世界对于人而言变得越来越小又的过程。换一个角度看,又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大的过程——世界变“小”,使得人轻易地达到难以企及的地方,人活动的范围,与他人交往范围(社区)就大大地扩展了。
人类社区的演变史与“轮子”的演变史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回事。然而这一过程还没有完。当人除了用有轮子的工具来克服空间距离之外,又开始用电来克服空间距离之拍,电的速度(等同于光速)使空间大大缩小了,世界就缩小为一个小小的村落。麦克卢汉首创了“地球村”(the globalvillage)一词,用来指称被电的速度大大缩小的世界。电使人获得了“神速”,从而也使现代人仿佛生活在一个“神的国度”里,如同希腊神话中的诸神生活在奥林匹斯山上。我们已经指出,在数字时代里,所有与所有名称是以tele为前缀的媒体最终都将被一体化的teleputer(处于Internet中的电脑)所取代。teleputer 使“地球村”真正成为可能。网络上的虚拟社区(Virtual
Com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