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不都乱套了,哪里还有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对她这说法,光当当然不信,可又没有证据能够推翻。您想,她的逻辑和洋人一样,洋人使得,国人为何使不得?不过她又嘱咐我:“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这话似乎比鲁迅所言“说不清楚”要高明许多,既能不负责任,又能把可信度自自然然提高几分。她还告诉我,中国是不兴恶人随意托生的。杀人放火者和江洋大盗等坏家伙都要下地狱,哪有机会托生谈恋爱?
想不到一个农村来的妇道人家,竟把快修练成知识分子的光当开导得似懂非懂了。但听了她这番言论,毕竟让我对自身安全放心了许多。只是这些老百姓对孔圣人实在是大不敬焉,未免让光当替三纲五常捏了不大不小一把汗,对中国儒家学说的前景愈发恻隐起来。
如何既能用科学的态度追求真理,做到实事求是,又能用科学的态度和真理的标准来挽救儒道释学说,也做到实事求是?
噫嘻!光当只怕是“说不清楚”了。诸位救我!
正是:
民风急切切,宦雨慢腾腾。
要知有谁来救光当,看官且听下回分解:
第五回 诚惶诚恐
第五回 诚惶诚恐
上回说到,看了钟博士的演讲,发现诸多矛盾无法自圆,光当大惑不解,故大声呼救。
第二天,还是水库青湾先生跑了来。
人总是喜欢奉承,这差不多就是真理了。
按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也是真理,但是“忠言逆耳讨人厌”,则好像是更加现实的真理呢。
您瞧,光当对于轮回的真实感受,不合青湾心意了,所以他这回跑了来,并不是为了欢呼,也不是听到光当呼救赶来相助的,而是扳起了面孔,居高临下地训人了。他阁下好像只感到光当缺少恭维的话“讨人厌”,并未觉得“利于行”;只知道“逆耳”,并未看作“忠言”吧。不过,对于青湾的教训,光当还是一如既往,要感谢的。
青湾训斥道:
“光当先生还当深入研读经典,不可执着一位妇人之言以为究竟,这样也太贻笑大方了”。
光当答复说:
多谢教诲!水库青湾一定是看出光当的肤浅了。光当秃笔如柴,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水,的确不敢妄谈水平。
据说鸿儒很有些特点:生怕丢面子,死怕下地狱。好在光当鸿也不鸿,儒也未儒,没有鸿儒之忧,故请先生及各位大方尽情见笑便是。不留神笑掉大牙者,医疗、食宿、交通等诸项费用还请阁下自理。勿谓光当言之不预也!
但有相关事宜尚需请教:如何一眼甚至不到一眼就能看出类似光当般的老朽“还当深入研读经典”的肤浅来呢?倘若老朽稍显不服,是否还得再加一句:“敢说你满腹经纶,博览群书,饱读天下圣贤经典而万无一漏乎?”
另外,在“太”“贻笑大方”之余,光当还想对大方之家的诗作“深入研读”一二:
光当曾有“澄清狡诈驱鬼火,笃信诚实映红光”的词句,引起青湾反感。于是,青湾回应诗作一首:
修身亲民君子行,
怎可污谤说欺民?
先生尤自在迷途,
谁真狡诈岂澄清?
笃信诚实须博学,
慎思明辨重笃行。
时人寡闻眼不明,
香花毒草每不分。
光当深入研读之后,提出一孔之见如下:
一.韵脚“行”、“清”属“中东”辙,“民”、“分”属“人辰”辙。合辙押韵是骈文的基本要求,格律诗词要求尤为严格。先生韵辙乱了,可否改进?
二.“明”字合了中东辙,但尾联的上联不是韵脚,不宜用韵。敬请斟酌。
三.“先生尤自在迷途”,“尤”乃“更”“甚”之意,换成“犹”字是否更准确些?
四.七律四联仅五十六个字,就有两个“民”字、两个“行”字、两个“笃”字、两个“明”字和两个“不”字相重。而且两个“行”字还重在韵上。可否把重字替换掉,或者尽可能少重些?
五.能否讲点平仄?如首联:
平平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平平平。
六.对仗,用典……
总之,除了言志、明理、抒情,中国传统诗词还多少需要讲究些格律。恳望博学的阁下闲暇之时,不妨顺便浏览(无须“深入研读”)一些诗词常识(如“诗词格律十讲”等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