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庄子(第3/7 页)
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无用则为大用”,某些时候 “无用”“无为” 反倒能够使自己趋利避害,得以全生。森林中的树木因有用而遭砍伐,不材之木却因无用而长寿;形体不全的支离疏因无用而比在战场上厮杀的人活得久。“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当遇到一个 “天杀” 的君主时,要顺随,安于处境、顺应自然,把保全生命看作关键。
庄子反对推崇古代圣贤,认为万物平等,不应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他反对 “人为” 的追求,理想的社会是所谓 “至德之世”,主张自然,反对人为。“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三、庄子的文学成就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以寓言为主要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充满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的寓言,对文章内在主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示,使文章形象生动。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主干,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结构线索模糊隐秘。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把看似孤立的寓言和段与段联结起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如《逍遥游》前半部分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并非作品主旨内容,而题句却一笔带过,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注重以寓言本身说明问题,寄托思想,而非把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附庸和例证。相比墨子、孟子等用寓言作为扩大的比喻、为理论作补充形式或论辩工具,庄子在文学成就上更胜一筹。
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
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北溟之鱼化而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任公子垂钓,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千里震惊。庄子通过奇幻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反映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同时也有深沉情感的流露。如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匠石运斤成风,流露诤友去世后的孤独寂寞。“浑沌之死” 的寓言,寓意丰富,既可理解为不能仅从主观愿望出发做事,也可理解为要尊重事物差异性,还可从 “七窍” 代表欲望的角度理解,甚至可从名字角度探讨。庄子诡奇的想象,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其论辩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风格。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阐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论述,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领悟哲理,同时在论辩过程中又表现出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立场提出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命题,从形式逻辑上近于诡辩。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虽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层层推论,但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被逻辑推理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超越了形式逻辑规则,进入 “无言无意之域”,使庄子哲学充满诗意。
富有诗意的语言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庄子的语言为其文章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庄子的人生哲学
“齐物” 思想
“齐物” 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齐” 有齐同、整齐之意,“物” 指天下万物,“齐物” 即破除、超越、转化对物的分别对待之心,站在 “道” 的高度观照万物,消除自我、对立和差别。
庄子认为,客观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可以把它们看作一样的,这就是 “齐物”。在这方面,庄子给出了他对事物与其对立面之间联系的一些看法。首先,事物与它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 “彼” 就没有 “我”,而如果没有 “我”,那么 “彼” 也就无法得到呈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 出自 “是”,“是” 亦起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