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具体形象,太爷让爷爷撩起衣襟。太爷指着爷爷时年小小肚皮上的肚脐眼说,如果将我们中国比作一个人,那么浦东的位置就好比你身上这肚脐。大海是生兹养兹的母亲,长江就是一条生命的脐带。
太爷话语的精神含义一时难以吃透,但肚脐和脐带的比喻通俗易懂。爷爷说,太爷见我频频点头有点开窍的意思,确定地断言,所以,无论举家求生还是图谋发展,不仅是眼下,甚至在遥远的未来,浦东都是大有可为的难得宝地。
不要说当年我那爷爷,就是颇有远见的太爷恐怕连做梦也不曾想到,如今这浦东开发开放是何等气魄何等繁荣景气的大场面。
每当夜深人静,回想起爷爷当年那番话语,我抚今追昔忍不住感慨万千,何谓料事如神,英雄所见略同,我当年那太爷一点也不亚于现时好多位高权重的决策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 落脚老街(2)
爷爷尾随太爷在浦东老街落脚时,老街不远处还是一片海岸滩涂。
浦东四面环水:西枕黄浦江,东边临大海;左右逢源的南北是钱塘江和长江。
长江,发源于万里开外唐古拉山主峰的格拉丹东雪山,从号称世界屋脊之巅,穿峡走谷,每年夹带着数以万亿吨的泥沙奔腾直泻。
在东海口,江水泥沙受到来自大海包括南面钱塘江的合围,江水继续渗透下海,泥沙受到大量阻击。长年累月沉淀堆积,在长江以南,黄浦江的东岸,形成一块与时俱进的滩涂陆地。人们相当务实地称之为:浦东。
唐宋年间,浦东逐渐开始成陆。
在距今相当长的某个历史时点,几个或者是一伙例如后来我家太爷式逃荒要饭的苦难百姓,一旦在老家无法生存,背井离乡偶然来到这荒芜人烟弥漫着海水咸腥味的浦东处女地。
往前是大海,倒退已无容身之地,于是选择就地驻足。或者垦荒种植,或是升火煮盐。只要是可能,甚至未必可能,仍然值得一试的任河谋生形式都不被放弃。所有行为,只是围绕养家糊口生存栖息的基本人生目的。
这就是浦东地面上的首批移民,也可以被认为浦东先行的拓荒者,他们及其子孙后代成为了浦东所谓的原住民。
据说,老街所在地不远那所谓一灶的灶,就是当年沿海布置煮盐的锅灶。此处一路下去,还有二灶、三灶直至八灶。八灶,就是后来浦东川沙县城所在地城厢镇一带。
与锅灶衔接的是场和团。筑堤蓄水、摊灰晒盐称之场,这是新场等地名的来历;咸灰成卤、运卤入围谓之团,成为大团等称呼的渊源。
随着盐业进展,人们开凿了运盐的河道,取名咸塘。想当年,那么多的盐船在河道上穿梭往来,连空气都可以透出盐味,何况河水。
老街并不以文化见著,似乎并不缺乏相关智慧,总能够把一灶、咸塘这些地名呼唤得如此中肯、贴切。
随着海水东渐,盐业迁徙,盐船日见稀疏,河水也渐渐地回归本来的自己。只是一灶和咸塘等的类似呼唤,如此这般地被传承保留下来。
盐,本是大自然的恩赐,一旦成为人民生活之必须,就为为官者营造出了许多经济便利。于是,盐业通常会成为官业。
官方为了加强对盐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选择某个合适的时机,在老街设立了盐业管理机构。从此,老街脱颖而出,位列整个浦东所有乡镇之首,再也无可匹敌。
老街逐渐归于沉寂,是在二十世纪的某个时期。倒也并非后人无能,站在历史宏观角度,仍然属于老街螺旋式迂回历史进程中的一段小小插曲。
太爷选择老街栖息与盐有关。
太爷坚持认为,无论是直接投身盐业还是相关的服务形式都是非常好的活路选择。至少,比老家种地有把握许多。
其实,从未同盐及其相关产业交手过招,一直是农民身份的太爷还是过于乐观,把盐业及其延伸产业的谋生之道想象的得简单。爷爷说,很多事情,也是太爷去盐场实际打工,深入其间较长时间才逐渐透明的。
盐业谋生有多不易,当年浦东地面广泛流传的那首《盐民十头歌》透露出点大概。
歌词这样描述:前世不修,住在海滩头;屁股里夹竹头,东头跑到西头;豆腐干样被头,盖中间遮不住两头;吃饭用钵头,青菜加草头,拌来拌去没吃头,烟火熏烤,一年忙到头,有女不嫁海滩头。
爷爷对我说,你太爷识字,这在当年众多盐工中十分稀罕。
太爷很受盐场高层管理者赏识,进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