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第一章 我的爷爷王道士 迁徙浦东(1)
王道士是我爷爷。当年,不止是浦东老街,包括周遭十里八乡非常著名的法
事道场主持。
爷爷并非天生道士世家。太爷,也就是我爷爷的父亲以上,全是苏北乡下老实巴交的种地农民。
至于转念之间,爷爷道士成材,实在是太爷无心插柳的人生偶然。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爷爷法事道场业务始终局限于自身的谋生行为,没能顺利传承给子孙后代。
解放后,父亲成了国营米厂的一名正规工人。到了我这代,不要说传承爷爷衣钵,连见识一下道士排场都已经非常难。
对于自己人生的曲折经历,爷爷似乎没有太多抱怨。至少,不认为太爷当年决策失误,自顾自投身革命,而我爷爷误入道观,成为了一个道士,还是编外形式。没能成为传统上阵父子兵,率领爷爷投身革命,一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合格成员。
爷爷生前常常对我絮叨,当年,太爷在苏北老家读过好些年私塾,让他老人家见识并不一般而在当地村子里格外出众,一呼百应具有很高的村民威信。
只是,爷爷怎么也想不明白。闲来无事,我爷爷盘踞在太爷跟前,太爷常常遥指远方天际,一口咬定,将来我们或者会举家迁徙到一个被称作是浦东的地方生存栖息。
爷爷不太了解浦东是何方神圣,可以让并不太一般的太爷时不时动起抛家舍业、远走高飞的奇怪念头。
出人意料的是,没过几年,太爷确实如愿了。兴师动众长途跋涉曲折迂回不远近千里,来到我们今天居住的这条浦东老街。
每当提起那些陈年往事,爷爷非常感慨。毕竟,事情的起因相当偶然,也十分被动,由于苏北老家一场空前的水灾。
上世纪20年代的某年四月,苏北发大水。
那雨下的天坍地陷一般,不要说当时只是孩子的我,就是村子里那些见多识广的老人们都惊呼前所未见。爷爷常常心有余悸地描述,这漫天的瓢泼大雨下成两三个月,直到阴历六月过后还是欲罢不能。一时,不仅眼前的吃住成了大问题。就算这雨即刻停歇,满世界的大水慢慢回落退去,一年半载,庄稼地里的收成基本已经指望不上了。而太祖母就是在这场水灾中不幸罹难的。爷爷说。
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局,全村以太爷为首平日里比较有主见的人们凑在一起商议,探讨全村人的谋生出路问题,接连好几天。最后,大多数人采纳了太爷的建议,三十六计走为上,方向选择就是长江南面通称“江南”的上海一带。
等到雨势稍有缓解,几乎是大半个村子都快速行动起来,男女老幼携家带口实施大阵仗迁徙,朝向一个有所传闻但并未见识的“江南”上海的大致方向。
据说,尚不知情的远方目的地再不济,地势或者可以高点,活路相对也多。
其实,一路走来相当艰难。爷爷说,不要说当时家家户户没几钱,甚至连吃喝都带不上。不是不想,家徒四壁带无可带。大队人马一路行走一路乞讨,走走停停摸索前行。
至今,爷爷还有点疑惑,甚至弄不清楚缺吃少穿的人们是用什么方式顺利搭船渡过长江的。反正,背井离乡逃难的全体几乎无一遗漏地悉数越过长江,继而深入江南。
大队人马一接触上海地界,有人选择停留,也不是不想再走,实在已经挪不动了,除了能力还包括信心。
越是往前,队伍走走停停聚少散多愈见消瘦。
等你太爷率领我渡过黄浦江,坚持来到浦东,已经独此我家爷俩,并无他人尾随相伴。
我随你太爷先后渡过长江和黄浦江,一直到了海角几乎无路可走的浦东尽头,才止步歇脚。最后,太爷选择了当年距离海边尚且不算太远的老街安营扎寨。租借杜家位于黄家木桥底下的那间西厢房,直到今天。
爷爷若有所思地回顾道,当时,你太爷得空常常带着我来到距离老街不远的海边。
其实,浦东一带外海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妙神奇。海水一律混浊的泥浆黄色,脚下的海岸与眼前的海面一样灰暗呆板。不要说动人壮观,连好看都称不上。甚至远远比不上苏北老家的河湖港汊,总是那么曲折拐弯引人入胜丰富多彩。
但是,太爷坚持给爷爷比划说,这地方就是长江的尽头,大海的边缘。我们身后是大上海和全中国。眼前浩瀚无边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海那边,就是整个地球世界。
太爷说,所以,浦东非常了不起,打个比喻。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