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很少包含两句以上的话。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谚语简洁固定的艺术形式特征。有些谚语甚至还采取电报体,有些词,尤其是介词、动词及代词,经常被省略,于是这种简化的形式变成了一种神秘的话语。一则孟加拉语谚语如是说道:“大雪茄,小妻子。”这则谚语非常简洁地表达了雪茄和妻子是优越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前提条件是雪茄和妻子的大小要符合理想的规范。一则来自塞内加尔的沃洛夫语电报式谚语乍一看显得有些神秘:“家庭…名字…女人…妻子:是。别走,我留下来;别说话,我沉默;别做,我放弃。”其意思是说:为人妻的女人姓“是”;你说“别走”,她回答“我留下来”;你说“别说话”,她回答“我沉默”;你说“别做”,她回答“我放弃”。
txt小说上传分享
特 征(2)
很多谚语采用排比结构,即带有变化的重复,也就是说,动词、名词或形容词的排比形式可以有力地加强相似和相对的意义,正如一则源于厄立特里亚的提格里尼亚语谚语重复使用动词“生”:“生女儿就是生麻烦。”此外,还有两个例子:“女人的智慧,猴子的智慧。”(日语)“船随舵手,女随男。”(越南语)尽管一些哲学家认为,任何语言都可以被翻译,都可以被非母语者理解,但是其他的修辞手段,如谐音、头韵、押韵、节奏、重复、词语游戏等等,经翻译之后也许能得到保留,也许不能(Wiredu 1995:56…57)。谚语的押韵通常消失了,这样的损失令人遗憾。尽管如此,很多经过翻译的谚语仍然生动活泼、富有说服力。事实依然是事实:没有翻译工作,不懂外语的人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其他文化的谚语。'11'
谚语的最后一个特征是,谚语频繁使用一些反复出现的模式化形象。关于女人的谚语大量地使用身体特征、年龄、性别、身材之类的模式化形象。谚语呈示诸如此类的“典型”特性,旨在让人们不假思索、不由自主地表示同意。全球广告业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些陈词滥调和修辞语。在这模式化的谚语中,使用者的性别身份似乎显而易见。难道哪个女人会说“女人和牛排,打得越重,变得越好”(德语)或“女人像山羊一样,哪里长蓟往哪儿拴”(卢旺达语)?又或“永远别相信女人,哪怕她为你生了七个儿子”(日语)。
一个人是不是极不可能去贬损自己所属的群体呢?然而,事情并没那么简单,问题是我们在谈论谁的群体。这一切都关系到归属立场,都是利益问题。以下这则刚果林加拉语谚语就很能说明问题:“和女人一起吃饭等于和巫婆同桌。”刚果的女人,尤其是看见儿子婚期临近的母亲,常常不厌其烦地引用这句流行的谚语,警告儿子留意他未来妻子的思想动机。从母亲的立场出发,她“自然”要站在儿子一边与未来的儿媳作对。血缘亲情是她的主要利益所在,而且母子之情更是首当其冲。从母子情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儿媳妇只是个不可靠的外来者。对这位母亲和很多其他人一样,策略和利益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她确实无意于瓦解自己的群体。实际上她并不认为应该首先效忠于“女人”。女人的利益和忠诚是非常复杂的,关于女人的谚语不能被简化成单纯的性别对抗。
变化的语境,不变的内核(1)
必须有事发生,才会有谚语。(伊博语)
讨论“女性身体”之前我们最后再谈几个问题。首先,一些谚语专家认为,谚语只有在被应用的那一刻才获得具体的情境意义。'12'每一次应用都使谚语获得新的意义,而且这些新的意义也可以加以研究,必会卓有成效,对此笔者没有异议。但是每一则谚语都有一个意义内核,不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一批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谚语,鉴于研究材料的特性,我们决定使用比较法,重点研究世界各地谚语内在的核心意义和信息。'13'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谚语是否相互冲突,因而相互中和抵消呢?这个问题与谚语在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中的应用没有什么相关性。举例来说,以下两则刚果卢巴语谚语表达了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冲撞:“单妻等于独眼”和“娶两妻,早年亡”。两则谚语同时摆明两种婚姻制的长短优劣,因此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取舍。这的确是个策略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谚语俗语的字面和比喻意义的问题。据说有两种谚语:(1)原本是直白的陈述;(2)一开始就被当做比喻的谚语。关于性别的谚语同样如此。首先,有些谚语明确地喻指男女两性、父母儿女或乳房、胡须、阴部、阳具等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