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们相信,只有经得起反复测试的结论才值得被持续、有力地推行,这一点已成为传统;第三,无论是选择基金经理还是配置资产,为了保证投资策略的顺利实施,一定要时刻参考被市场屡屡验证的历史经验,争取把潜在的风险和困难在发生之前就果断地排除。
耶鲁基金对外部投资经理的成功选择不仅为组合提供了更强的防御性,也为基金的超高收益加了不少分。选择基金经理时一定要避免两点:不要聘用近期业绩表现最好的基金经理;不要解聘近期业绩达到底部的基金经理。耶鲁基金一直以来追求的是长久的有约束性的“婚姻”关系,而不是短暂的“约会”。耶鲁基金一般会选择事业刚刚起步的基金经理,这样可以将基金经理的激励机制与耶鲁基金的长远发展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且基金经理可以获得不断被加码、不断被赋予重任的满足感,而对耶鲁基金来讲,也可以保证外部投资经理关系的稳定性。
原版序言(3)
耶鲁挑选为其进行投资的机构时格外严格,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耶鲁投资办公室的管理人员本身经验丰富而且对市场动态时刻把握;第二,对候选机构的尽职调查非常深入;第三,耶鲁有一套成熟的选用标准:候选人投资的技巧高低,候选机构的组织连贯性,投资策略是否清晰,收费和激励机制是否合理,最重要的是人品和职业道德是否过关。
这也许就是很多投资机构争相为耶鲁大学打理捐赠资产的原因:耶鲁基金是既“难搞”又理想的客户,耶鲁基金会对这些机构的投资策略、组织结构、公司治理机制、收费机制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很快给出反馈意见。史文森和他的管理团队本身对全球市场动态和新的投资机会能够敏感地捕捉和高效地决策,并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与最好的新投资经理进行合作。如果说有什么不好的,那就是每年有太多候选机构得到的答案是No。
耶鲁基金对每家候选机构都会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包括历史业绩、投资理念、决策过程,以及每位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情况,总之是对候选机构的优劣势进行透彻的分析。投资委员会成员会很负责地阅读这些资料,通常是15~20页的深度报告,以便在每季度的投资委员会上对相关情况进行讨论。
在耶鲁大学,投资委员会就像是一场研讨会,主持人是同为耶鲁博士背景的莱文和史文森。(其实两人还有些不为人注意的共同点,比如他们都对机构经济学深感兴趣,获得这一领域的博士学位并因此发展出特殊的友谊;比如都热爱体育运动,而且喜欢带领自己的球队在赛场上有风度地一较高下。)投委会成员的选任标准一般为:对耶鲁怀有感情,适合在小团队工作,在各自的投资领域是专家,最重要的是有判断力和洞察力,能够对投资经理提供有效的督导。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最好的防守不仅仅是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同时要通过严谨的流程规避看似很小的失误。任何一家保持高水平业绩的投资机构,一定是在关键岗位选对了人。耶鲁基金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投资团队,每位成员除了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做出定性决策(而非可以精确测量的定量决策)时,仍然能够保持客观。无论是选择合作的基金经理还是管理与外部基金经理的关系,所有投资团队的成员都能够做到尽心尽力,因为他们都认同捐赠基金设立的初衷,一切为了更好地为大学服务。
作为本书的读者,我们都应该感到庆幸。正是史文森毫无保留的分享,让我们有机会通过他独特的、严谨而又易懂的表达方式,理解他的投资理念。作为多年来一直“坐在前排的观众”,我得以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耶鲁基金的成功历程,但正是由于我对耶鲁和史文森本人的了解,我知道以他谦虚的作风,很多重要的因素在他看来也许不值得单独提出算作成功的必要因素,所以还是让我这个近距离观察者来一一解密。
第一,尽管耶鲁基金的业绩非常出色,当然也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目光,但是我们前面分析过,所有创新决策和大胆投资的基础是“防御”。耶鲁基金创造性地投资于非传统资产类别,并且敢于将资金交给名不见经传的投资机构,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经过严格测试的组合结构以及防御型的投资决策过程。
原版序言(4)
第二,在我看来,比出色的投资业绩更值得称道的应该是耶鲁的投资文化。在耶鲁投资办公室,所有工作人员相互尊重,正是这样的情感纽带将众多有才干、负责任的投资人才凝聚在一起,建立了卓越的投资团队。走近他们,特别是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