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四是无论是挖掘创新型资产类别还是优秀的基金经理,都做到了独辟蹊径,行事果断。
五是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到整个耶鲁大学的财务管理,始终坚持创新、积极、稳健。
六是耶鲁投资办公室一直以组织高效、团队协作著称,这一点的确令人羡慕。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七是耶鲁投资办公室与众多外部基金经理的和谐关系,为捐赠基金增加了不少优势,包括在招聘新的基金经理方面。
正是这些优势成就了耶鲁捐赠基金,继而成就了耶鲁大学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史文森先生本人以独到见解著称,但他也善于吸收运用其他思想者的经典智慧。例如他提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经批评资产受托人(fiduciaries)“宁可循规蹈矩地失败,也不要独树一帜地成功”。这方面史文森本人是个极好的反例。当年捐赠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鲍勃?巴克(Bob Barker)曾经在向福特基金做出的报告中指出,从理论上讲,捐赠基金站在长远立场上应该倾向股票投资。史文森及耶鲁捐赠基金的成功无疑为这一点做出了最好的注解。此外书中还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不少大师的经典观点,例如托宾(Tobin)、马科维茨(Markowitz)、萨缪尔森(Samuelson)、夏普(Sharpe)、巴菲特(Buffett)、布莱克(Black)、舒尔茨(Scholes)、罗斯(Ross)、立波威茨(Liebowitz)、李特曼(Litterman)等。 。。
原版序言(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史文森将抽象的学术理论与投资市场的现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史文森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他将自己思想和实践的精华融入这本书中,希望读者能够同样认识到严谨的逻辑在投资中的重要性——既做到使一切化繁为简,又避免过于简化做出冲动投资的决定。
耶鲁基金长期的超高投资回报自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特别是很多投资项目的创新与成功;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耶鲁基金成功的奥秘不在于连续5年、10年,甚至20年的持续高回报,而在于贯彻始终的防御、防御,还是防御(正如对于房地产而言,成功的奥秘无外乎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耶鲁基金的收益率如此之高,怎么可能是依靠防御呢?还记得长期投资的至理名言么?“如果你损失了50%,只有再获得100%的收益才能抹平。”“如果投资者可以避免重大的损失,高收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相信资深投资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收益最重要的不是成功的大小,而是不要犯大的错误。只要避免出现大的灾难,一切就没有问题(正如对司机来讲,最重要的是不要出严重的交通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耶鲁基金不仅常年保持优异的业绩,而且越是艰难的环境,越是激烈的竞争,耶鲁基金的表现反而越好,这也证明了史文森将防御永远放在第一位的正确性。虽然在投资理念上强调防御,但史文森和他的团队处处不忘采取主动进攻,无论是挑选基金经理还是挖掘新的资产类别的投资机会。耶鲁的经验再一次证明在自由与活跃度高的市场中,最好的防御绝不是僵化或者谨慎,而是在投资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动用所有资源,该出手时就出手。
耶鲁基金构建组合时的宗旨就是保证即便有一天“暴风雨”来临(一定会发生,但何时发生无法预测)组合仍然能够平稳度过,并保证在所有的资本市场都能找到有效边界。耶鲁基金将过去多年的市场经验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融入组合构建过程中以取得最佳非协方差结果,尽量避免市场整体的困境给组合造成的损失。
耶鲁基金将主动型防御的投资理念贯彻于投资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功。例如突破传统思维进行资产配置;在每一个资产类别中形成创新性投资逻辑;采取逆向思维投资于当时不受市场热捧的投资机会;在遵循一定招聘程序的情况下大胆启用名不见经传的基金经理;经过培训后敢于给年轻人机会;与外部投资经理建立更为合理的新型关系;将捐赠基金的管理与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有效结合。
耶鲁基金在构建投资组合和制定投资策略时非常注重压力测试,总结下来有三点独特之处:第一,所有预期收益一定要经过各种“噩梦般”情景假设;第二,投资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专项会议,对投资组合的每个方面进行考察辩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