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事越来越多。兰蔻的口红、SK-II的面膜、CHANEL的香水、TIFANY的饰品、PORTS的套装、DIOR的包包……公司俨然成了秀场。
对于小白领来说,拥有这些东西的秘诀就是省吃俭用好几个星期,然后为购置一件带有奢侈标志的东西而刷光卡里的钱。有条件要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明知道一个DIOR的包包等于一个月的工资,还是要买。为什么?为面子!在一群被名牌武装起来的同事中间,如果你穿得普通,给人的感觉会很怪。现在,早已过了那个大家挤在洗手间里试穿同事新衣的年代。穿名牌不是新闻,不穿名牌才稀奇。
——品牌是一种个性
阿文,17岁,中学生
“突破渴望,实现梦想”,劲歌热舞,挑战巨星……我喜欢“酷”,而百事可乐是一个喜欢玩酷的品牌。正是这样,我和很多同龄的年轻人才会认为最酷的饮料是百事可乐,而最酷的行为就是喝百事可乐。在我看来,百事可乐代表着青春、活力、激情,跟自己追求“酷”的个性正好合拍。
——品牌是一种效率
小米,30岁,记者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不可避免地要出席一些公务场合,这就要求自己的着装必须与场合的氛围相协调,所以我不太喜欢去淘东西,因为我觉得与其盲目地选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权衡质量、价格,倒不如直接感受“品牌”的理念。品牌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保证,也是比较省时间和精力的一种很好的购物方式。只要找好适合自己风格的几个品牌,只需留下电话,或者定期去看看,购物这项琐碎的事情几乎就解决了。何况,名牌服装有保障,面料、做工考究,而且很耐穿,不用担心今年买了明年就过时。
——品牌是一种情感
陈军,35岁,工人
在北京这地儿说起同仁堂药店,那是无人不晓。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了病就要吃药,吃药又都想吃点儿好的,于是就想起同仁堂来——打我爷爷那辈起,就已经开始买它的药了。说实在的,除了偶尔在医院开西药,我还真没在别的药店买过药。
——品牌是一种诱惑
陈小姐,25岁,杂志编辑
我喜欢大品牌,但与别人不同,我买名牌,一般只买小配件。坦白讲,这有经济实力的考虑。我可没有花光几个月的血汗钱来买大品牌的冲动,也没有节衣缩食为名牌的决心。
在我的逻辑中,大品牌有着独特的魅力。很多时候,大品牌中的一个小配件也能给自己加分不少,省钱,又有效果。买不起套装,我就买丝巾;买不起皮包,我就买钱包;买不起全套化妆品,我就买香水。说起来,我最大的一笔开销就是花了5000多元买了一个PRADA书包。买之前,我还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相比于套装,一个包可以天天带,尤其是名牌书包,用好多年都不会过时,很显档次。这么一合计,这样的品牌,买得值。
——品牌是一种生活方式
薇薇,27岁,自由职业者
对我来说,品牌意味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句多少带点调侃的话:“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我觉得这句话挺适合我的。在星巴克,我可以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读书、上网或者和人谈合作,那里是一个独立于家庭和办公室之外、轻松休闲的“第三生活空间”。
在品牌的无尽魅力和凶猛攻势下,很多现代中国人并不盲从,而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品牌。他们喜欢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这种现象的产生依赖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品牌的多样化使人们可选择的余地变大,不必再拘泥于一两种品牌。
——塑造自己的品牌
徐先生,37岁,市场销售总监
我所认为的“品牌”不等同于“牌子”。后者作为label只是被贴上去的。品牌的意义是趣味、形象和质量。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以及生活方式都可以有品牌感,但不是说一定要买有名的牌子才可以。我的观点是:不要给自己压力。我个人比较喜欢保守类型的衣服,一般都在国外买衣服。而且,我买东西首选是颜色,而不是牌子。品牌观念归根结底是对自己形象的塑造,自己可以是什么样子?其实一个人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品牌的。
——最好≠最贵
张静,36岁,服装设计师
我觉得一味的追求品牌并不可取,因为迷信名牌服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