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日本战国历史 > 第53部分

第53部分(第2/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卢丹妮邓佳哲末世:囤女神,系统百倍返现全球灾变:开局建设神级战车初之心盛霆烨长夜尽头周铮穿越成太子的小说傅啾啾穿越小说领先人类一千年原神之旅行者在漫威让你练短跑,你破了世界纪录?在古代逆流而上的日子精灵之我是农场主穿书后我成了小拖油瓶顾总太太把你拉黑了乔若星顾景琰从学霸开始迈向星辰大海大唐贵婿模板奥尼尔,美女都是我的充电宝王者:是个英雄就超标,别太离谱世界杯:我把C罗喂吐了末日:我真不是土匪

同时敕谕宣祖李昖。大明满朝臣子莫不举手相庆,莫不动色而相勖。大学士沈一贯上疏总结这次平倭的感触,耐人寻味,其部分文字如下:

关白虽黠不过一倭奴耳,群类虽繁不能当我一大郡也。螫仅中于一隅,师遂勤于七省,数百万之裹粮,六七年之奔命,东功之成,天幸不至之绝耳。痛定思痛,至今思之不能不为之栗栗者,如水火焚溺可复蹈哉。故《周书》有言:“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今日举朝忠计,成谓国家之武功虽若可观,而文治实多阙失,……,孔子有言:“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伏望皇上居高听卑,思患预防,勿任一己之情而拂百姓之欲;勿贪沾沾之利而轻丕丕之基。夙夜栗栗如倭患未平之时,而不少怠荒社稷。幸甚。(记于《明神宗实录》,卷三三四,第五十九册)

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位二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若能听进去就好喽。

纵观整个战争,倭军人数众多,将士素质相对较高,虽个别将领间存在矛盾,但配合较默契。倭军火枪虽凶,但火炮配备较少,水军实力更是低劣,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绵长的战线表现出明显的后遗症。明军则装备精良,火器技术占压倒性优势,虎蹲炮、迅雷铳、大将军炮、灭虏炮、佛郎机等等各式火炮是敌人从未见过的,因此压制了倭军火枪的优势。明军于战场上败多胜少,一方面由于参战人数较少,更主要的是最高指挥官指挥失利,战斗中看到一部败退,便撒丫子逃跑,部下也纷纷效仿,岂能不败。

很多学者,特别是韩国、西洋的学者否定大明援朝抗倭的历史意义,认为即使明朝不出兵,朝鲜一样可将敌人赶出国门。糜烂不堪的朝鲜官兵就别提了,单凭散沙一样的各路义兵、僧兵?他们所玩的游击战术仅能起到袭扰敌人的作用。依靠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军?他们也只能起到切断敌人补给线的作用,十余万倭兵完全可以采用屯田法,及四处掠夺,最终将陆上的反抗势力一一扫光,朝鲜水军基地也必会由此暴露于倭军魔掌之下。

大明援朝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明军雄赳赳气昂昂得跨过鸭绿江,给朝鲜军民无比的信心,振奋了他们的士气。君不见倘若没有大明为后盾,朝鲜君臣恐怕早就投降了。有大明在,至少朝鲜还有指望,这在战略上是意义非凡的。若无李如松指挥的平壤大捷,壬辰倭乱恐怕不会出现最终和谈的结局;若无解生指挥的稷山之战,怎能挫败倭军锐气,从而扭转战争态势。明军虽败多胜少,胜也多为惨胜,对于泱泱大国来说甚是难堪,可明军于关键战役中表现出色,从而在战略上有效控制住了局面。因此,明军入朝的意义是应该被肯定的。

对于日本,这场侵略战争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秀吉曾宣称日本为神国,表明日本要跳出中华文化圈之外,开始积极吸收欧洲文明。因此,有人认为秀吉乃“脱亚论”的始作俑者。他的战略方针:先进攻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原大陆,被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所采纳,从而制定了其战略三步走:先占朝鲜,再占中国,再次占领全世界。

秀吉以初成统一、千疮百孔的弹丸小国,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无疑对本就薄弱的国力来说是雪上加霜。日本发动这场侵略战争无异于练了一趟七伤拳,正所谓:一练七伤,七者皆伤,实则是先伤己,再伤敌。它不仅未能巩固丰臣政权,反而搞得国内怨声载道,无疑动摇了统治根基。

对于朝鲜,这场历时七年的卫国战争消耗了大量的民力、物力。朝鲜八道的众多城池被焚为焦土,王京汉城也未能幸免,百姓更是无家可归,死伤无数。五六万百姓及手工业者被押到日本为奴,使得朝鲜人口严重流失。对于明朝,虽出兵不多,拿出的钱粮却不少,本就不富裕的国库几乎被掏之一空,数万将士死于异国。参战的明军乃精锐之精锐,辽东铁骑的大量损失使得压制女真的兵力大为减少。

一个意外的结果是这场战争对于日本、朝鲜的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朝鲜的印刷、陶艺、建筑、刺绣等大量工匠被押到日本,他们所带来的陶活字技术为江户时代的出版之风奠定了基础。学者姜沆以虏囚之身,给日本的儒学带来极大影响。另外,他所写的《看羊录》痛斥了倭军在朝鲜的暴行。

李朝上下为缅怀抗倭英雄,褒扬忠烈精神,修建大量的忠烈祠,定期祭奠。忠烈祠现在不仅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场所,也成为吸引观光客的重要景点,形成韩国特有的“忠烈文化”。釜山乃倭军的根据地,因此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历史遗迹和纪念物为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异世天然呆王妃十八岁,爱无处不在浮华一生沙丘情锁迷糊小医女带着农场逍遥古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