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至此,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完备于唐,盛行于明清,前后运行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盛事,终于寿终正寝。
清王朝覆亡前后,又正是世纪之交。一些落后陈腐的东西恋恋不舍地渐次退出历史舞台,或者垂死挣扎着继续生存下去;一些新的生命也在顶着重重压抑破土萌芽,或在冷嘲热讽的剪斫下走向夭折。而无论新旧,在这特殊的年代里,都要无一例外地平等或不平等地承受上天对其生命力的考验。京师大学堂可谓是众多新生事物的幸存者。她既是旧世纪的弃婴,又是新世纪的骄子;她骨子里既深深地刻有旧时代的胎痕,又令人欣慰地注入了新时代的基因。新与旧的斗争注定她命途多舛,也注定她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的影响绝对不同凡响。
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由于袁大头把教育经费挪作他用,大学堂数月领不到经费,“几至不名一钱”。严复不得已想办法借债应付。当年5月1日,教育部下令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废除总监督,设校长,各科监督改称学长。5月3日,严复被任命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兼文科学长。5月13日,北大正式重新开学。
1912年10月7日,严复请辞北大校长之职。严复掌校仅数月,因与教育部矛盾太深,即呈请去职。此后,北大校长走马灯般换了三人,先是章士钊,后又以马良代理。1912年11月底,马良因经费无着,拟向外国银行抵押校产借款引起学生风潮,被学生冠以“盗卖校产”的罪名,不得不请求辞职。章士钊也引咎辞职。12月27日何燏时被任命为北大校长。1913年11月5日,何燏时请辞,当即获准。1914年1月8日,北大工科学长胡仁源被正式任命为北大校长。
胡仁源任校长期间,对北大各学科进行了整顿,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人物入校任教,如陈黻宸、黄侃、马裕藻、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辜鸿铭、朱希祖、陈汉章、冯祖苟、俞同奎、胡溶济、张大椿、陶孟和、温宗禹、夏元瑮、马叙伦、张辉曾等。他们中有的是声名显赫的前清遗老遗少,有的则是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饱学之士。新教员的引入,使北大的学风,尤其是文科学风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由于北大学生日增,教学生活用房困难。1916年6月,经胡仁源与比利时仪品公司商洽,借款20万元,在原操场兴建红楼一栋。这就是后来的北大第一院,著名的沙滩红楼,中国新文化的发源地。 txt小说上传分享
1。臭名远扬的京师大学堂(3)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它虽然在孙家鼐、严复和胡仁源等人的悉心呵护辛苦支撑之下,多次免遭胎死腹中、难产和停办之虞,但不过差强人意而已。辛亥革命前,京师大学堂办了10余年,并没有培养出多少人才,清廷当局都自认其水平太低,更不用说外国人视之为蒙养学堂了。辛亥革命后,学校的名称改了,但本质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由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不良风气的影响,北大的名声臭到了极点,几近于不可救药。
首先是封建衙门习气浓重。按照1903年的癸卯学制规定,京师大学堂毕业生可以授予进士头衔并奖励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职。因此,大学堂便在当时成了各种失意官员、举贡生监寻求出身的好地方。仕学馆、进士馆的学生,均带有听差。每到上课时间,各房中便响起一片听差“请大人上课”的声音,然后由听差把纸墨笔砚及茶水、烟具送到讲堂。下课了,听差又来“请大人回寓”,学生大人拍拍屁股便走,听差收拾杂物在后。上起体育课来就更热闹了,操场上时不时传来“大人,向左转”、“大人,向右转”的喊声。浙江象山人陈汉章,是一名老举人,以博学闻名于世。京师大学堂因他名头很响,便聘请他做大学堂的教习。但老先生到校以后,得知大学堂毕业可以授进士、奖励翰林头衔,于是甘愿做学生而不做教习,以取一翰林慰平生。他在马神庙公主府梳妆楼上的大学藏书室里苦苦用功6年后,眼看就要毕业,辛亥革命却爆发了,翰林自然也泡了汤。不过这6年也没有白费,陈老先生学问大进,成为朴学大家。可以说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培养的就是封建官僚,因而官场习气在学生和教师中蔓延,学堂更像是衙门。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仍然是衙门气十足,没有多少学术氛围。有的教师不学无术,进大学教书只不过为做官准备;有的教师干脆就是清末旧官僚或北洋政府的官僚,学问不大,派头却不小。如沈尹默记述的,他初入北大任教时,有一预科教地理的桂蔚丞老先生,每上课时,均有一听差挟一地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