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搜集各种社会主义的书籍,
从事研究,并由研究有心得者发表研究报告。可惜这个组织在举行过几次会议后,会务就无
形地停顿了。
十月间,正当我们热烈地展开工作的时候,中国成立最早的社会党党魁江亢虎来到了北
京。我们这个共产党小组就在李大钊的办公室里开会欢迎他。他发表了一篇讲演,内容空洞,
只表示他要到苏俄和欧洲各国去考察一番,再定实际活动的方针。我们也提出一些有关社会
主义者团结一致和急于进行职工运动等问题,但他似乎并不感觉兴趣。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
仍寄望于议会活动,这使我们觉得不易实行。因此会议并无结果。我们也根本放弃了和他联
合的原有想法。在他离开欢迎会以后,我们都讥笑那位老社会主义者所懂得的社会主义并不
多,思想和看法都不免落伍了。李大钊先生当场表示,我们总希望中国的一切社会主义者都
能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之下团结起来,现在像江亢虎这样的人既不感兴趣,那末,只有我们这
些后起者勇往直前的干下去。
50/151
… Page 51…
《我的回忆》第一册
十一月间,又发生了无政府主义者退出组织的事件,这是对李大钊先生的“社会主义者
一致联合”主张的一个打击。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当时有两个主要分歧点:一是组
织问题,无政府主义者根据他们自由联合的观点,不赞成所谓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领导,以
及职务衔名和纪律等等,这点在实际工作上引起许多的不方便,连温和的李大钊先生也为之
头痛;二是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在一次解决争端的小组会议上,刘仁静特别强
调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义,如果不承认这一点,现在就无法一致进行宣传工作。
我们经过一番讨论,无法获得协调,结果那五位无政府主义者就和和气气的退出了我们这个
小组,他们所主编的《劳动音周刊》也交由罗章龙接办。此后我们与无政府主义者虽仍保持
友谊关系,但在工作上从此分道扬镳了。
我们这个小组的工作虽在积极展开中,但小组本身只剩下四个人,究竟有点形单势孤,
因而一致决定邀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的重要分子补进来。邓中夏、高尚德、何孟雄、缪伯英、
吴汝明等九人及国会议员李韶九、河北省议员江浩等两人亦先后参加。于是我们这个小组便
扩大为十五人,气势为之一振。
大约十一月底,我们的小组正式会议决定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先生被推
举为书记,我任组织工作,主要是指导职工运动,罗章龙任宣传工作,主要是编辑《劳动音
周刊》,其他的同志们都分担了一定的职务。我们的工作从此才步入正轨。
上海方面的工作进行得似乎更为积极。陈望道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月刊》
的创刊号,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册子都陆续寄到了北京。我们和陈独秀先生间的通信,虽为了
保密而未能畅所欲言,但我们进行的一切,他都表示赞成。我们也曾去函,主张各地的共产
党小组在没有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以前,都暂定名为某地区的支部,以便扩展,并正式请
求以上海支部负联络全国各支部的责任。这种主张得到了各地小组的赞成,中共组织的规模
因而略具雏型。
① 江亢虎江西人,是提倡社会主义之较早者,清末为发表《女学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一文受到清理“交
地方官看管”的处分。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七月十日他在上海组织一个社会主义宣传会,并发行《社
会主义明星报》。同年十一月五日他把这个宣传会正式改组为社会党,在上海举行社会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发布觉纲政纲,其要点为土地公有,资产公有,设立共和政体,废止海陆军等,积极从事议会活动,
号称有党员四五十万人。可是不久(一九一三年八月十三日)该党被袁世凯解散,就此销声匿迹,再无作
为。
第三章职工运动的最初发动
在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