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的通信,都是我与李
先生共同签名的,内容多半是具体进行方法的商讨。
我们没有耽搁时间,立即开始活动。首先我们请北大一位讲师张申府同为发起人。他是
研究罗素哲学的,对马克思学说也曾公开表示赞成。他在一两个星期内就要启程到英国去留
学,我们这三个发起人在李先生的办公室里曾有过两次商谈,首先计划由张申府乘便在西欧
留学生中展开活动。可是学者气味很重的张申府并不是勇于实行的人,他到达英国即放弃了
他那发起人的责任,后来连党员名义也因此消失了。
李大钊先生和我在北京征集参加者时,标准不免过严。我的同学罗章龙和刘仁静两位时
马克思主义较有研究,由我接洽,他们欣然答应参加。李大钊先生和无政府主义者接洽,黄
凌霜、陈德荣、张伯根等五人也应允加入。
49/151
… Page 50…
《我的回忆》第一册
黄凌霜等五人都是北大学生,也是当时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当时北大同学中信仰无政
府主义的人比较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还要多些,也很活跃,办了定期刊物《民声周刊》,和
发行了一些小册子。那些无政府主义者当时似乎还不大知道俄国共产党压迫无政府主义者的
情形,故对俄国革命一直表示同情,也常发表与马克思主义者合作组成中国共产党的论调。
当李大钊先生邀约他们的时候,他们表示无政府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一点,虽抱有不同的
见解,但对无产阶级革命则是赞成的,因而他们也愿意参加进来。在李大钊先生和我看来,
中国革命运动离无产阶级专政还远得很,此时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是可以不计较这
一分歧,共同在一个组织里面携手并进的。
九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北京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就在李大钊先生的办公室里举行。到
会的共九人,除李大钊和我外,有罗章龙、刘仁静、黄凌霜、陈德荣、张伯根等。我们宣布
这一小组的正式成立。因为无政府主义者不愿有任何组织形式,这次会议没有主席,也没有
记录,首由李大钊说明发起的意义,再由我简略的报告在上海与陈独秀先生商谈的经过。与
会者一致表示赞成组党,并自愿为党员。那时上海小组所创办的《劳动者周刊》已经出版,
我们在会场上将创刊号发给大家看,这也是使会议生色的一件事。
我们讨论到工作如何进行及分配。黄凌霜等根据无政府主义的观点,主张各项职务不必
用甚么确定的名义,小组决定应做的工作,由各人自由分担。结果决定由李大钊先生担任联
络的任务,我担任职工运动的发动工作,由黄凌霜、陈德荣创办一个《劳动音周刊》,分担
编辑和发行的责任,罗章龙、刘仁静和我负责发起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李大钊担任发起马
克思学说研究会。至于经费问题,李大钊当众宣布,他每月捐出个人薪俸八十元为各项工作
之用。
接着社会主义青年团也组织起来了。它的第一次会议在九月底假北大学生会办公所举
行,我曾在会上致开幕词,到会的约四十人。我现在记得的名字是:高尚德、邓中夏、罗章
龙、刘仁静、何孟雄、缪伯英、李实、罗汉、朱务善、黄绍谷、黄日葵、李骏、杨人祀、范
鸿劼、王有德、高崇焕、吴汝明、周达文、刘维汉等。他们都是北京各学校的学生,以北大
同学为最多,其中并无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也没有一个不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那次会议公
推高尚德为书记,他当时是北大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青年团的初期工作主要还是学生会方
面的联络活动和在学生会中吸收同志。后来这些初期参加者大多成为共产党党员,也是北方
初期职工运动的骨干人物。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第一次会议在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以后几天举行。到会者在五十人
以上。由李大钊先生致开幕词。我也在那次会议上发言。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大多数人都
出了席。此外信仰各派社会主义的著名人物也到了不少。会议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