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而给自己戴上冷淡的假面具,往往是支配他人思想的万全之策。能干的人在和别人谈判的时候,每每会用到这种策略。?
凡事以计谋取胜,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计谋,有时用韬晦之计比用其他计谋更胜一筹。?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运用韬晦待机之计克敌制胜的例子,称之为韬晦之计、韬光养晦、韬光晦迹等。这种思想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蔽自己;二是待机,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运用这种思想多在敌强我弱,于我不利的情况下,韬晦是手段,待机是策略,战胜对方才是目标。在待机中,一定要观察敌我双方的变化,一旦时机到来,就毫不犹豫地出击,克敌制胜。?
从应变学的角度来讲,“韬晦”,就是隐藏自己的才能,瞒人耳目。“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隐晦”之意,比如月末,又说成是“湦月”,因为按阴历,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由于隐藏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保住了自己。这样一来,在恰当的场合,当对方无戒备心时,就可实现其预定企图。这和“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这句话的意思接近。在人生道路上,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今社会,要想绝处逢生,巧用韬晦之计,会很有效。?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
吕尚说:“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博,俟耳俯优;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意思是,应以曲求伸,以退图进,以韬晦之术,解除敌人的戒备,等待时机,作关键性的一战。?
秦朝末年,相传张良行刺秦王失败后,曾逃避秦军追捕,隐匿于下邳。一天,张良到外面散步,当他走到沂水桥上时,迎面而来一名老者,只见他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正在他观察老者时,老者有意将鞋子掉下桥去,接着,老者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拣上来。”语气极为傲慢。?
张良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不禁想:“这老匹夫看似和蔼,却如此不讲理,若不是看你年高体弱,本想一拳将你打下桥去。”转而一想:“看他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还是给他拣了来吧。”张良按捺住火气,下得桥下把鞋子拣来。?
§虹§桥§书§吧§BOOK。
第61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3)
老者又说:“小子,给我穿上。”?
“唉,也罢,做好事做到底,给他穿上。”张良单跪在地,给老者小心翼翼地把鞋穿上。谁知老者一声谢也未说,仰天大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复返道“孺子可教也”,与张良约定5天后清晨重见。?
张良感到很惊异,5天后,第一遍鸡叫时,他便起身来到桥边,不料老者已先到,他斥责张良:“你与老人约会,还来晚了,5天后再来吧。”如此这般竟连续三次,张良一无所获。?
这天,又到了与老人约定的时间,张良一夜未睡,半夜里就来到桥边。他站了一会儿,见老人姗姗而来,张良的坚忍与真诚受到老人的赞扬。老人拿出了一本书,对张良说:“读此书可成大事。用此书兴邦定国,成就大业。”说完,飘然而去。?
张良惊奇异常,天亮后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后来,辅佐刘邦夺秦天下,争楚霸位,遂成一代名士。?
《三十六计·假痴不颠》中曰:“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不可为,或将有所为。”意思是假装不知而实际非常清楚;假装不愿做,实际却是不能做,或是等待时机到了再去做。?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乌江亨》:“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中,杜牧感慨项羽逞一时之英雄,惜一时之名,不能忍辱负重、包羞忍辱,而自刎乌江,失去了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早年是一名布衣百姓,衣食常常没有着落,贫困潦倒,常为人讥笑。?
一天,当他在街上行走时,迎面过来一个屠家的少年无赖,他素与韩信不和。韩信见了,急忙撤身而走,不愿与之正面冲突。?
这时,那个无赖也发现了韩信,见他要走,便一把抓住韩信的衣领:“你这个胆小鬼,见了我想跑,想往哪儿跑?”?
他一眼又看见韩信腰下的佩剑:“哦,你小子还佩剑,你配佩剑吗?”说着动手要解韩信的剑。韩信往后一跳,挣脱了无赖的纠缠,想照旧走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