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页)
遗漏了,加上在不显眼的位置,结果没有涂掉。也可能不少人都认为这条标语很生动很有趣,因此不想刷掉它,公道自在人心嘛!直到90年代末,人们还能清清楚楚看到那有点陈旧的七个大字:“金箔梁山聚好汉!”这既是改革开放进程的历史见证,也是金箔厂立志改革、谋求发展的动人之笔!
看到这一幅幅鲜活的广告标语被一夜之间涂掉了,何大福心中很不是滋味!他决心争口气,与市县领导较个劲,辨个是非。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个人显能,而是关系到改革开放之路到底怎么走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于是,他将金箔厂招揽人才、大胆启用人才的事情,写了一个新闻报道,投寄到《 人民日报 》,标题就是:“金箔梁山聚好汉!”结果,见多识广的《 人民日报 》资深编辑就用这个标题,一字未改地登了出来。何大福###异常。他找了几份《 人民日报 》,将这个报道剪裁下来,分别寄给市委唐书记、县委朱书记、县政府万县长、宣传部张部长,并特地加上了一段话:实践证明,金箔厂的“金箔梁山聚好汉”那条标语是没有问题的!
唐正书记看到信,非常不悦。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金箔厂领导竟敢与堂堂市委书记叫板,居然以《 人民日报 》来压他,难道这就叫改革?于是,在上面批了一行字:“共产党人必须善于明辨是非,保持党性,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搅乱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朱有才书记看到信,也非常不悦。他更没有料到自己手下竟有这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干部,竟敢顶撞上司。他后悔:这样的干部,当时让他去金箔厂是否失误?于是,他也在上面批了几个字:“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在改革开放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只能服从市委。舆论的观点,只能参考。”
万庆彪县长也在信上批了字:转告何大福,集中精力办好金箔厂。
何大福写这条新闻报道的时候,是1984年夏。适逢中央高层在###、###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问题上形成共识,这才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也使倔犟的何大福逃过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劫难”。
无论好事还是坏事,一旦经过高层人物的干预,都会远近闻名。正因为何大福刷了这条标语,唐正书记才知道金东有个金箔厂,也记住了金东有个何大福。
。 想看书来
是人才不受限制,是关系严格控制(1)
“金箔梁山聚好汉”的信息像一丛馥郁芬芳的鲜花,引得蜂飞蝶舞,闻香而来;又像是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无数人才翩翩而至。
那时候,人事制度十分僵化保守。因此,一条“金箔梁山聚好汉”的标语,宛如在当地丢下一颗原子弹,震憾着人们的心灵。首先是金箔厂内部不少人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紧接着,县内、市内各路人才“毛遂自荐”,要上“金箔梁山”,争当一百单八将。
何大福殚精竭虑,要延揽四方英才,在金箔厂建立三支队伍,即:管理队伍、生产技术队伍、营销队伍。可是他遇到的障碍不仅仅是那几个与自己观念相悖的人,更大的阻力是长期以来形成固有模式的人才观、用人观。那些保守的、极左或者极右的人事政策、用人制度,成了金箔厂在人才使用上的拦路虎。
何大福深深懂得: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核心是技术的竞争和管理的竞争,而技术和管理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跟谁竞争去?县里只晓得调他到金箔厂来,可到金箔厂光靠他一个光杆司令能打好仗吗?
他决心冲破挖掘人才的阻力,在人事制度上先来一场革命!
何大福亲身经历过“###”。他说:“###中的那一套,比如大造舆论,也可以拿来用用,只要换换内容就行了!”
回想当年,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死记硬背毛主席语录。那时候,小红本本人手一册。人们早中晚、大会小会都要背诵“最高指示”。
何大福最熟悉的毛主席语录是:“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都要先造成舆论。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这段语录,何大福感悟很深。
何大福心想,要想从人事制度上来一场“革命”,必须在舆论上造势,先“安民告示”,后“采取措施”。否则,他每提拔、调整一个人都会引起轩然大波。
1984年下半年,何大福亲自写了一篇“安民告示”。他将这篇“安民告示”印发给全体干部职工,张贴在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