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头。
老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呀?”董晨晨说:“办公室里我去了一趟,发现办公室里没有人。”老师说:“没有人,你打开我的抽屉把章拿出来就是了。”董晨晨说:“老师,我觉得如果老师不在的时候,打开老师的抽屉是不好的。”
老师马上就明白了,特别感动,想不到这位学生还有如此良好的规矩。
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说不能够在主人不在的情况下,打开主人的抽屉,翻动主人的书包。这个女孩子为什么能够很自然地表现出这样的习惯呢?
这也许得益于她小学时所受到的教育。董晨晨是从北京府城小学毕业的。府城小学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我们“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的子课题学校。学校曾经教育孩子遵守一个规则,即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过主人的许可,而且当主人不在的时候,不要去打开、不要去翻动主人的东西。所以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父母想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习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的教育建议是:
培养习惯从细微处着手
你发现没发现,有的孩子写字姿势很难看,拿笔的姿势不对,扭着身子写字!写字姿势不对,字体难看,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正。你说坐正,他坐正了不会写,这就是忽略了他最初的训练。所以说儿童的教育要讲细节,要从细微处着手进行训练。让我们从一点一滴、从细微处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培养习惯从第一次开始
在习惯培养当中要特别注意第一次。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都是从一开始的。
比方说你带着孩子去商场买东西,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孩子看好这个东西了:“妈妈,我要这个。”孩子不会管价格和实用性,你说不行,东西不好。孩子可能就会耍赖:“不,我偏要!”而且怎么哄都不走,拽着你的裤腿死活不走了,甚至躺在地下打滚。
天哪,全场的人都看着你,你看丢死人了,但是这就是较量。这个时候就是关键的时刻,有些父母受不了,说:“好了,起来,给你买。”你给他买了,麻烦就来了。孩子取得了胜利,因为哭闹成功了。孩子今后就会用这法宝来治你了,凡是他想要就给你闹,躺在地上打滚。
你该怎么办呢?首先出家门的时候要跟孩子约法三章:今天我们到商场去只买什么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不能买,不能随便提出要求。把规矩定好了,同不同意?同意咱们就去,不同意不能带孩子去。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了商场里,孩子可不管你刚才的什么约定,看到好的他就要,不给就打滚,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不要理他,你可以在孩子耳边说这个东西不值这个钱,咱们家不能买。悄悄地告诉他这番话,孩子如果不听,不听你就走,坚决地走、不回头地走。你走到商场的出口,或者在一个估计能安全的地方,你在那儿等着。你走的时候速度不要太快,孩子这个时候跟你之间真是在较量啊。他实际上是一边闹一边看着你什么反应,看你走了,是不是真走了。有的父母真走远了,孩子一看没戏了,爬起来跟着就走,这时候你就胜利了。一定要把他这个第一次给制住。
四 父母是习惯的老师(1)
任何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人才,甚至成为一个杰出人物,往往把许多人生经验告诉孩子,以至于成了唠唠叨叨的人。其实,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给孩子影响更为深刻,因为孩子容易接受的是形象的影响,而不是抽象的说教。
我的女儿喜欢读书,并且喜欢写作,还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我常常回忆,女儿是怎么迷上读书与写作的呢?却难以搞清楚起于何时。不过,可以确认的是,从女儿出生至今,她对我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我在灯下读书写作的情景。这是我每天晚上必做的功课,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一种常态。
据北京一项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各半,而中学阶段,父亲的影响超过母亲。我想,父亲对孩子的最大影响,是对生活的态度和人格倾向。如果父母看书多,孩子往往看书多;如果父母沉迷于看电视或打麻将,孩子也常常难以专心学习。
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发生,但父母尤其是父亲的稳定行为一般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还会使其终生难忘。我完全可以相信,我的女儿这一生都不会离开书和笔的,因为这已经成为她生命的方式之一。
家庭要过健康的生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