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刘永好进北京见毛主席,住在清华大学主楼的6层。在北京期间,刘永好因为没有相机,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接见的时候没照相,仅有一张照片就是在清华大学的主楼前照的。那是刘永好的一个老师带了一个相机,给刘永好照了一张。这张照片成为刘永好第一次到首都北京,第一次到清华大学照的照片,非常宝贵,至今还保留着。从这张照片上,就可以看到刘永好当时穿的“鞋”。那时,到清华大学上学是年轻的刘永好根本不敢奢望的事,他更没有想到的是,35年后自己竟然会出现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给同学们作演讲。2002年,当刘永好应邀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题为《财富与梦想》的演讲时,还向学生们出示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一、赤脚走过的青春(4)
在一次做客崔永元主持的《小崔会客》的特别节目时,刘永好手里特意拿着一双草鞋,这是去新津县文井乡调研时拿回来做纪念的。刘永好非常感慨地说,小时候特别穷,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根本不要奢望能穿上一双像样的鞋。而手上这双草鞋显然已经是时尚和工艺化许多了。
刘永好的脚比较大,要穿45号大鞋,没有鞋穿的脚可以自由发展,不受约束。刘永好在上小学的时候国家还没有改革开放,那时候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进城当工人,摆脱下乡当农民的命运。由于学习勤奋加上机遇,刘永好在四川省德阳机器制造学校(后改名为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也叫四川机械管理干部学校)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捧上了“铁饭碗”,过上了衣食无忧、旱涝保收的日子。这在当时是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业。
在20世纪80年代初,刘永好顺应时代潮流,毅然丢掉“铁饭碗”,辞职下海创业,这是从中国西部贫穷落后的山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创业之路,这是一条白手起家走出来的路,可以说是刘永好赤脚走出的希望之路。刘永好赤脚走出了人生路,同样,他也赤脚走出了创业之路。
3。插队古家村
1969年,刘永好18岁,正值青春的大好年华。这一年,是大规模的城市青年插队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第一年。这一年,刘永好刚好初中毕业,恰好赶上这场城市青年到乡村锻炼的人口大迁移。刘永好插队的地方,是成都市郊的新津县顺江乡的古家村,这里也是刘永好从小生活的地方。这里穷乡僻壤,没有自来水,也没有通电,就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当地的老乡们甚至开玩笑把这里说成是一个鸟不生蛋、兔不拉屎的地方。这里的农民每天从早干到晚,才能挣2角7分钱。他们这些从城里来的孩子连农民一半的活都干不上,能挣多少钱呢?生产队长照顾他们,给一半工分,也就是1角4分钱。
这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很多青年“满腔热血”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准备在这里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但眼前的事实,却将他们满腔的热情化为一盆冰水。队里暂时给他们倒腾出一间房,里面有一张通长的大铺炕,能睡十几个人。中间用秸秆编成帘子再糊上牛皮纸隔开,男生女生各住一边。
这些十几岁的城里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生活,怎么过日子,他们完全就没有独立生活的体验。他们领来的米会很快吃完,领来的柴火也会很快烧完,而用完了就一无所有,只好饿肚子。他们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睡在冰冷的炕上,日子一长,实在是有些忍耐不住。情况好的时候,一天三顿还能有米饭吃,但没有菜,只有跑到老贫农家借点盐,回来化成盐水,大家用盐水就饭吃。
那时候,他们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上菜。有一天,集体户的户长对同学们说:“咱们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吃菜了,下地干活觉得浑身无力。今天咱们都停半天,去山上找野菜,回来再到老乡家借点盐,咱们用野菜醮盐水,改善一顿生活,饱餐一顿如何?”
大家听了,都高兴得跳起来。留两名女同学在家做饭,其余的人都上山找野菜。十点多钟,上山找野菜的人就回来了,大家欢天喜地地美餐一顿,只见十几个人围在锅台边,每人手里拿着头号大碗,碗里的饭都是两碗扣在一起的,像小山似的,吃起来都碰鼻子。野菜醮盐水不知怎么就那么好吃,平日里叽叽喳喳的声音不见了,大家头不抬、眼不睁地往嘴里忙活着……
吃完饭,有人提议,“户长,咱们休半天吧,大家痛痛快快睡半天。”
户长也觉得浑身疲劳,于是就满足了大家的要求。这一觉不打紧,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还是贫协主席来敲门,把大家叫起来的。贫协主席是集体户的名誉户长,头一天没有看见这群孩子上工,就觉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