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各个兵种参加会议,向他们提些什么问题。具体来说,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分工是:
校舍问题由徐立行同志去催办,胡翔九、沈正功同志去看房子,决定将来如何使用,并把房子图样制出来;
第6章 群英聚首 筹委会宣告成立(3)
组织系统表的审查,起草预算编制表,由徐立行、李懋之、张衍、马明德四人负责;
教授聘请,由张述祖同志主持;
招收200名助教和学员招生问题由张衍负责,和黄景文、马明德、岳劼毅、周祖同等组成招生委员会;
整理机构,处理干部问题,由李懋之、张衍、胡翔九同志负责;
教材、教学设备问题由李懋之、张述祖同志负责,一方面到各个大学参观,一方面到###了解。
到空军、海军和装甲兵参观要指定组长,目前先到海军,由黄景文同志任组长,参观要细致,要带回东西来……
以上分工有交叉,这样便于互相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密切配合。大家要辛苦一点,各组牵头干部要自找助手,组织开会,研究问题,经常碰头,遇紧急事情可随时开会讨论。”
陈赓就像当年指挥千军万马作战那样,向部下下达了战斗命令,果断、明确、周详,这种举重若轻的大将风度给与会的人们以极强的感染力,特别是南京来的学者们,他们是第一次聆听陈赓的报告,如醍醐灌顶,春风拂面,只觉得有一股暖流冲击着胸襟。从委员们的分工可以清楚看出陈赓团结来自三大山头干部的宽阔胸怀,特别对来自南京的教授们委以重任,这样大刀阔斧的重用知识分子干部,在建国初期是十分罕见的。
在布置了具体工作任务之后,陈赓用斩钉截铁的口气结束他的讲话:
“以上各项工作都要抓紧进行,对上对外都用筹委会的名义办事。筹备工作在北京要办的,比如批准计划,确定原则,争取三个月基本办完。5月初迁往哈尔滨办公,北京只设一个办事处。”
筹委会恰似一列已经启动的火车,开始在轨道上加速,陈赓就是火车头,他放手让大家工作,自己则以主要精力抓师资和校舍两件最紧迫、最棘手的大事。以他在中央上层的影响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中央对筹委会的支持。
9月2日,各个工作组分头准备工作方案,徐、李、张三位副主任委员自然最为紧张和忙碌,不时出入各个房间。这座昔日显赫的大清王朝皇亲国戚的大宅院,集中了一批中华民族的精英,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满腔热忱,一丝不苟地投入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办工作中。
9月3日,筹委会召开第一次全委会,委员们畅所欲言,普遍的意见是:筹备工作事关重大,特别是请调教授、专家,几乎都是跨省市或者跨部门的事,所拟调之人又都是各自单位的栋梁之才,如无国家一级领导发话,断难调成。其次,光向国家申请建校的资金还不够,建筑材料要特别供应,才能保证施工进度,这方面也得中央讲话。于是委员们自然想到要请周总理出面,召开一个有关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领导同志参加的高层次联席会议。
陈赓认真听完大家的意见以后,立即拍板:“这个建议很对,我们官儿小,就调不动各路诸侯,这样的会非得总理亲自召开才行,我明天就去找总理去。”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一直重视军事院校的建设,或许这与他年轻时在黄埔军校担任领导职务的经历有关。早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周恩来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专门研究创办全军军事院校的有关事宜,以解决教育和训练全军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学会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问题。朱德总司令、聂荣臻代总长等军委领导和有关高级将领出席这次会议,会议主要决议之一是全军首先创办一所教育和训练中高级干部的最高学府——陆军大学。远在四川重庆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闻讯后主动请缨,要求辞去现职,专门办学。中央批准他的请求。根据刘伯承的意见,陆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1951年1月15日,军事学院在南京宣告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兼政委,陈毅代表中央军委向刘伯承授军旗。此后,全军第一高校——军事学院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和革命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指挥人才。
第6章 群英聚首 筹委会宣告成立(4)
时隔一年多,1952年3月,周恩来又开始为成立另一所特殊的大学而亲自操劳。现在,多次进入西花厅与之商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