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队伍逐渐壮大,声名鹊起。方力钧、杨少斌、岳敏君、王音、刘炜等都在此安置工作室。最先进驻宋庄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当年圆明园的第一代,他们很像是一群拓荒者,寻求埋藏宝藏的地方。据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荒的地点是:A。圆明园B。北大荒C。宋庄D。南泥湾。此题正确答案高达十分,竟然有百分之三十的考生选择了圆明园和宋庄。
宋庄有什么?有鸡、有鸭、有猪、有狗,还有蔬菜庄稼,有农家小院,石榴、葡萄和大麻,农民和艺术家。如果说艺术是菜,宋庄就是菜市场,芹菜、白菜、菠菜、香菜、生菜,甚至酸菜、泡菜,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菜,应有尽有,不管是什么菜,总之是菜,是菜就能吃。居住在宋庄的艺术家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一百五十号,良莠不齐,有些艺术家玩得完全不靠谱,不过这没什么,艺术这玩意儿不能太认真,艺术很多时候只对艺术家个人有意义。
宋庄在哪里?在燕郊边,潮白河畔,几个相邻的极普通的小村子,只因为艺术家聚居这里而闻名海内外。有艺术家的宋庄是宋庄,没有艺术家的宋庄还是宋庄,它现在虽然很有名,但大家关心的并不是宋庄这个北方普通的村子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农民,关心的只是那里的艺术家。艺术家是朵花,招蜂引蝶,但开了就谢了,谁又会真正在乎一个艺术家的死活呢?关心,仅仅是两个字,关心而已。
。 想看书来
75 外来人的天堂
A Weling City to Outsiders
文邱华栋
绘刘倩
北京越来越国际化与国内化(这是我发明的词)了,它的具体表现是,出现了很多以国外和国内其他省份外来的人为主的“村子”。最近十几年,常年都有三百万人左右的外来人口、非北京户口的人口在北京生活,加上中国人喜欢认老乡,于是很容易形成各个地区来的人的村落。像是“浙江村”、“新疆村”、“韩国一条街”等。比如浙江村,就是因为从80年代刚开始,有很多浙江做生意的人聚落在一起,逐渐形成的。浙江人早年在北京,主要是做服装的批发和零售的生意,所以浙江村的位置在南三环的几个服装批发市场附近,渐渐地扩展开来,到现在除了服装生意,浙江人还做其他各种各样的买卖,北京人的穿与用很大程度上都与浙江人有关,因为浙江人一向以会做买卖著称,浙江村周边居住的浙江人现在至少有十几万人,带着浓重的浙江口音的浙江村的特征,在那里,你可以买到最便宜的世界名牌服装,你想要什么样的服装,也就有人会给你裁剪出来。
新疆村现在已经消失了。前几年在魏公村地区,由于有很多新疆来的维吾尔族人开的餐厅,密密麻麻分布在几条街边上,附近居民的出租房大都出租给了这些从新疆来的维吾尔族人。那个时候,魏公村特别热闹,因为有维吾尔族人开的餐厅的街上,总是飘散着新疆烤羊肉串和新疆抓饭的香气,慕名前往吃饭的人,会在新疆村里的小街上,被热情的餐馆服务员拉住直往饭馆里面拽——一开始你不适应这样的热情和揽客方式,肯定还有些害怕,但是很快你就会习惯了,这里到处都是维吾尔族人热情和好听的吆喝声,是那种粗犷的带有卷舌音的中亚维吾尔语,很好听。人来人往,新疆人的饭菜也特别的豪爽,一个“大盘鸡”就够好几个人吃的,所以新疆村的气氛是特别的欢快。但是前几年,可能是由于拆迁和旧城改造的原因,还有一个说法是那里有少数吸毒贩毒人员,不好管理,地方政府就把新疆村给拆了,现在在北京的新疆人的居住就比较分散,餐馆也很分散,要找一家新疆餐馆特别不容易,新疆村就消失了。
韩国一条街原来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旁边的一条街上,因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招收了很多来自亚洲、特别是韩国的学生,所以就有善于经营的中国朝鲜族人,或者是韩国人、北京当地人经营韩国风格的餐馆、理发店、小超市和娱乐城。后来由于学院路的改造,这个过去特别热闹的韩国一条街,规模缩小了,而在北京东三环边上的亮马河和新源里地区,还有望京地区,渐渐地成了北京的韩国人和朝鲜族人聚集的地区,人数至少有好几万,而韩国大使馆的新馆,就将建在三环边希尔顿饭店的后面,所以,韩国人喜欢在望京地区租房子,把望京地区的房租一度抬得很高。而韩国人和国内朝鲜族人开的餐馆、娱乐城、小超市,更是特别集中,在这几个区域朝鲜语几乎是第一外语,我去这些地方找朋友,在电梯里经常可以碰到一电梯的人都讲朝鲜语,我自己倒成了少数民族。2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