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子里我一口气吃了三个,看来我以后不必再吃那自认高档的进口的Haagen…Dazs冰淇淋了。更意想不到是李天###师家的院子就是一片柿林,在他工作室中从那挑高特大的玻璃窗外望,苍黑的盘虬的枝干还挂着那欲坠未坠的柿子,午后,傍晚,深宵,天色氛围四时变化,一如起伏心情。
画家申伟光和王华祥是较早迁居到此的两位,申伟光更因此被大伙封作“村长”。有幸在村长的引领下,在村里风格各异的室外室内直接和创作者对话,更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创作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创作。甚至不必把艺术家作为一个头衔成为一个负担,更无必要有商业机制中的猜度践踏,同一条村同一条船,我认识的都是一群心胸豁达,坦然开放的创作人,唯是如此,活在这里才能与天与地有感应,才不枉。
进屋好好坐下,喝茶或喝酒,厉害的空间有趣的人不寻常的情与事——画家韩旭成经历了生活和事业的波折起伏,在这里归真返璞重新出发。走进他面对菜地鱼塘的一列简朴实在的平房,那一份自然强韧的生命力、创作力最感动人。
画家刘彦的两层楼,进去首先是有若小教堂般静谧虔诚的气氛,上楼却是粗中带细的一种绝不时尚却真实有力的简约。
王华祥的“建筑群”有教堂有宿舍也有自己的工作室和住处,积极主动的在这里实践他的有别于学院的教育理想,多功能的利用这里的环境空间。
同样也是老师也是创作人的李天元在上苑的家,是一个心思细密的建筑设计,大刀阔斧干净利落,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与村前村后的邻舍环境,竟又出奇的协调和谐。
“村长”申伟光大情大性不拘小节,生活也就是修行,求的是悟后的自在,随意安放出一种格局。当然还有那些匆匆经过未有空坐下详谈的,都各自各精彩。
迁居落户,尽管各有来由,但共同的是他们她们都决意要跟城市保持一个适当距离,唯是有了这个距离,才能完成构建有别于都市的一种更合适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自由的选择,义无反顾的实践,致力与世俗的距离,争取与本我的零距离。
正如同为村中一分子的评论家贾方舟老师引述过海德格尔对还乡的哲学阐释:“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从五湖四海走到这里的创作人,也就是一同在这还乡的路上,在体制之外,寻找自己艺术上的生活上的更踏实确切的存在。人先要给自己定位,再是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的互补配合,走进每家每户,也就是认识每个人,人在本源故乡,最自足喜乐,最享受。
。。
73 人,诗意地还乡(2)
诗意的还乡,诗意的安居,天下不因此而太平无事,但我知道,一切在这里生的事,都有趣,都丰富多彩。
。。
74 宋庄??艺术家的村落
The Song Village:A Village of Artists
文张洪菠
图何经泰
宋庄是什么?宋庄是个地名。在中国的北方叫宋庄的地方有很多,我这里所说的宋庄只是其中的一个,它相对其他的宋庄略有一点不同,因为这个宋庄聚集了很多的艺术家,因此它也相对比别的宋庄出名。艺术家像块招牌,就像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圆明园。90年代前的圆明园本来就很有名,不过它和艺术家无关。它只和历史有关,和皇室有关,和一场大火有关。像一本被烧焦了几页的历史教材,有些隐痛也有一些传奇。90年代初,大批艺术家从全国各地投奔圆明园,聚居在福缘门村一带,再一次使它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而1995年秋天园警对于聚居在那里的艺术家进行彻底的清理,使它看上去更像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宣言。
宋庄出名是1995年以后的事,圆明园之于宋庄,有点像英国之于美国,这个比方不一定恰当,但是很好玩。
后期的圆明园有些混乱和不安,一些艺术家开始寻求其他更为安全、安静,有利于创作的环境,于是就来到了宋庄。至于为什么他们选择了宋庄而不是其他诸如周庄、李庄、王庄,没什么可说的,就像你去租房买房一样,可能是价格适中、交通方便,也可能是有朋友介绍,或者环境不错,这可能是某种机缘,一种心情,一次偶然都可能使你作出某种选择,艺术家也不例外。
1995年圆明园遭清理后,原居那里的艺术家们四外流窜,散居各处,在此后的一两年间纷纷来到宋庄与先期定居此处的艺术家会合,宋庄的艺术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