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书,包括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都是这么说的。对于当时不相信天朝会输给蛮夷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因为据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天朝的军队会如此不堪一击…没有坚持使用林则徐。也难怪,绝望中的人最容易产生迷信和幻想。这也造就了后来对林则徐的夸大宣传,以至于后世林则徐几乎成为神一样的人物。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开战:仿佛见到外星人(2)
然而实际上是巴麦尊的命令使林则徐逃过一劫,他命令英军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并且说“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其实巴麦尊也犯了错误,他从自己国家的角度出发,认为出海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所以决定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但是实际上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的大清对沿海封锁根本毫无反应,大清朝自己还闭关锁国呢。所以说这场战争双方就根本没打到一块去。战争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虽然英军的封锁对大清国的经济没起到什么作用,但大清沿海各处接连失守还是不可避免。
1840年7月5日,定海县失守。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战事不断升级,吴淞、虎门、厦门、镇海,大清朝沿海火烧连营一般烽烟四起,而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全是清军完败。1841年10月10日的镇海之战,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为国捐躯,而他是鸦片战争殉国者中官位最高的。而裕谦在整个战役过程中的表现,足以说明当时双方实力的真实对比。当时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发展,大清上下对于英军战斗力之强已经有所了解,知道海战绝非英军敌手;但是过度的愚昧无知还是使他们坚信,英国人陆战并不擅长,而其依据竟是当时传说英国人的膝盖不会打弯。膝盖不能弯曲,陆战当然非常困难。而这个膝盖不能打弯的传说,则来源于当年英使马戛尔尼于乾隆年间来华,参见乾隆帝时坚决不肯下跪的故事。英使的不肯下跪,是出于荣誉和尊严的考虑,而在大清朝经过多年的以讹传讹,竟然成了英国人膝盖不会打弯。对于战事的一败再败,大清内部剿、抚两派也是争论不休。而裕谦正是剿派的代表人物。而他主剿的主要理由就是:战争的胜败关键,不在于器械,而在于人心。在近代之前,人类战争处于冷兵器时代,兵器只不过是人手脚功能的延伸和强化,本质上与手脚并无不同。在这样的前提下,战争中士兵的勇气、信心以及信仰所提供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裕谦的所谓“人心”…就成为了胜负的关键,这一点是无疑的,也就是所谓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近代以来,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军事装备的作用就变成了重中之重,在此条件下仅凭勇气去获得战争胜利就实在是天方夜谭了。而天朝中人裕谦对此毫无认识。他在成为钦差大臣奉命前往江浙之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努力振奋清军的士气军心。为此他甚至有一次将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诗句变成了现实,把两名英军俘虏抽筋剥皮,凌迟处死,以此鼓舞士气。同时他也加紧修筑工事,造船铸炮,做好和英军决一死战的准备。
而镇海防线,则是他的得意之作。裕谦在镇海大兴土木,于原有工事基础上再行修筑,形成了招宝山、金鸡山、大峡江、镇海县城四道防线,自以为固若金汤。战前裕谦还“共率文武官员,誓于神前”,借助祖宗神灵帮忙鼓舞士气,振奋军心,并上奏折向道光帝解释这一行为:“此非奴才敢效匹夫之勇,甘为孤注之投,盖因镇海地方稍有疏虞,则逆敌愈张,兵心愈怯,沿海一带必将全行震动。非此不能固结兵心,灭此朝食,更非此不能挽回一年来瞻顾徘徊之陋习。”裕谦认为这一年清军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瞻顾徘徊”,也就是意志不坚定。这个错误的认识就决定了裕谦的防线不可能吸取一年多以来清军失败的教训。他没有认识到清军简陋的原始工事根本无法抵御英军炮火;而且也没考虑应对英军登陆迂回作战的策略,而这显然又与其以为英军不善陆战的思想相符合。裕谦就这样打算用清军将士的血肉和勇气,去抵御侵略者的舰船枪炮。
知识给人以力量,这话没错;可是愚昧也可以给人以力量,有时候是更大的力量。1841年10月10日,大清主战派里的最坚定者,镇守着他认为最坚固的阵地和城池,与英军交战。清晨战斗开始,英军先用舰载炮火猛烈轰击清军在岸边和山上的炮台阵地,同时陆军从别处登陆,迂回至清军阵地背后发动攻击。清军原打算和从海口进入,深入内河的英舰进行炮战,没想到英舰竟然根本不靠近,利用大炮射程远的优势,在海面上远远进行攻击,其炮弹甚至可以飞越招宝山前沿轰击清军纵深阵地,至此坐镇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