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这个理想贯穿其一生的教育生涯,只要有条件,他都会努力争取,尽管困难重重,却从未放弃过。
作为挚友,陶行知先生对陈鹤琴当时的工作和鼓楼幼稚园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向世界教育会议的报告《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中称,自1923年秋起的鼓楼幼稚园中国化的实验“是意义重大又令人鼓舞的”。他写道:国立东南大学陈鹤琴教授所指导的幼稚园教育实验,也是意义重大又令人鼓舞的。他和他手下的工作人员有感于目前在幼稚园教育中所使用的一些教材和教法都是照搬外国的,其中有一些不符合中国儿童的实际,所以在1923年秋季开始用自制的玩具,中国的儿歌、童话以及其他的教材在幼稚园里进行实验。他还打算使幼稚园不仅成为幼童教育的中心,而且成为培训母亲的中心。中华教育改进社和陈教授已同意通力合作,在他的计划中列入一项最经济实惠的幼教实验,以便尽可能多的各界民众能够照样举办。《陶行知全集》,第六卷,第28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1925年,由陈鹤琴、张宗麟、俞选清共同拟定《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继而在南京特别市全市幼稚园及燕子矶、晓庄等乡村幼稚园实验,以后又在上海实验。由陶行知领导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对鼓楼幼稚园的实验予以支持与配合。
陈鹤琴和张宗麟(位右)、园主任屠哲梅(位中)
1927年,由于国内时局动荡,陈鹤琴、张宗麟等在鼓楼幼稚园所进行的幼稚教育实验暂时中止。1932年秋天,刚在大夏大学完成学业的钟昭华受邀请担任园主任,幼稚园才重现活力,许多教学实验继续进行,直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前方告一段落。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鼓楼幼稚园复园,周淑钟担任园主任。1952年,鼓楼幼稚园由人民政府接办,定名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让我们记住鼓楼幼稚园吧!这是中国本土教育家创办最早的幼稚教育实验中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 我们的主张
1926年某日,陈鹤琴家中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陶行知,另一位是东大的教授王伯秋,他们都住在鼓楼附近。鼓楼幼稚园所在地有一段高坡,路面不平,人力车夫和行人经过时多有不便,他们在一起共商“平鼓楼”运动。在他们的倡议和带动下,许多人都来参加平整路面的劳动,他们与东大的其他教授及知名人士,脱下西装拿起工具干起活来,终于将路面整平。几十年后,陈鹤琴回忆起当年干活的情景,脸上还流露出###和自豪的神情。
自1923年7月,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之职,举家迁往北京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经常往来于京、宁、沪之间,推进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3月,陶行知创办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后来的晓庄师范学校正式开学,第一批学生13人,生活教育运动由此开端。
陈鹤琴是平民教育运动和生活教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经过1925年1月间发生的因东大校长变更而引起的校园风波,原本勃勃生机的东大受到重创。陈鹤琴更大精力投入幼稚园实验和儿童教育方面。1926年夏天,他主持东南大学幼稚师范讲习所,其间,应邀前往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暑期学校讲授幼稚教育。在这一年中,他还在《教育杂志》发表了《未达学龄的儿童之研究》、《一个儿童的人形画之研究》等文章。
1927年2月,陈鹤琴与陶行知、张宗麟等一同发起成立幼稚教育研究会,团体会员有鼓楼幼稚园、晓庄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实验学校;同时,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并担任主编。
为什么要进行幼稚教育?陈鹤琴从科学的角度作了解释:“依据生理心理的发展过程,幼稚时期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幼儿身心健康的增进,身体和行为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各项知能的发展,都是决定他将来人格和体格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儿教育实在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4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
幼稚教育的主体是什么?陈鹤琴认为,幼稚教育的主体是儿童,教师的作用是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课程与方法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
陈鹤琴指出幼稚教育有四大目标:●做怎样的人。包括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
●应该有怎样的身体。包括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运动技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