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师从名优 红毹纪梦(2)
一封书信到樊城,拆散我弟兄两离分。叫家院看酒一樽,弟与兄长来饯行。登山涉水多安稳,披星戴月奔都城。若是合家同欢庆,在爹娘台前问安宁。倘若是家门遭不幸,报仇之事有弟伍员。非是小弟不从命,为的是逃走二字解不明。兄长饮干杯中酒,一路平安早到京。
“这一段唱腔是伍员决心不赴京,在弟兄即将分别时所唱。”大师说完,用疑惑的目光试探着问伯驹:“这段唱腔你是怎么理解的?”
“伍员强抑心中的矛盾向兄敬酒,‘拆散我弟兄两离分’的‘两离分’三字,只用了一个高亢突出的短腔来抒发伍员满腔愤慨的情感,第八句转(二六)后,‘在爹娘面前问安宁’一句,在‘问安宁’三字中间用许多小腔连贯下来,势如行云流水,又转得很快,流露伍员怀念父母胸中不能平静的情感,与一般唱腔迥然不同,然而却流畅动听。我似乎感觉,这是这一段中最好的唱腔。”
叔岩大师听后惊叹不已,张伯驹对剧中人物及唱腔的理解竟然如此准确和深刻。
又过了一些时日,叔岩为伯驹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我在学戏时,曾请教谭老:“《天雷报》应在何时摘帽子?”谭老云:“你要想死摘帽子也能死,不摘也能死。”碰了一个钉子。后来自己渐渐悟出,凡是演戏都有节骨眼。例如《碰碑》,解甲要解开一个钮扣,在何时解?就应该在“那旁还有一行小字,待我看来”的唱句时,用靠肚掸土,尘土迷眼,即时解扣。此时的迷眼动作,就是节骨眼。《天雷报》则是看到刘姥姥死了,还拿着二百钱,左手把钱接过,右手摘帽扔出,起范儿,走在前场。这里的接钱就是节骨眼。知道节骨眼与起范儿,就不要再问老师了。
伯驹边听,边在心里反复写着“自悟”二字。
还有一件事,也使伯驹备受启发。那是在张作霖为大元帅时,杨毓珣任陆军次长,其母寿日,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设宴演剧宴客,请叔岩演《上天台》。叔岩不常演这出戏,李佩卿匆匆赶到叔岩家,为其吊唱。伯驹挥毫在戏单上书写戏词,并询问叔岩:“唱句如何安排?”叔岩说:“就是一个上句,一个下句,安排一下好了。”伯驹当时怔了一下,后来了解音韵,知五声的念法,与三级音韵的运用,自能结合剧情,安排唱腔。
这日,伯驹陪同叔岩去那家花园,全厅已无隙地,众多的观众翘首观望。是时,叔岩、琴师、伯驹一行鱼贯而入,观众席上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叔岩出场演出,伯驹见座无虚席,只好坐在台上的地毯上,听了一出《上天台》。他边听边想,原来是叔岩师在点化自己,堪谓“引而不发,跃如也”。有一次,倪嗣冲寿日,堂会上,叔岩与荀慧生演《打渔杀家》。台原搭在院外,天忽下雨,乃移至客厅内地毯上演出。伯驹坐在毯前左方。至“天气炎热将船摇在芦苇之中,凉爽凉爽”时,萧恩亦坐前左方,伯驹却和叔岩互相谈开了话。上面这些情景,伯驹回忆起来,甚觉有趣,便赋诗一首:
先在家中吊几回,行腔上下句安排。
全厅坐满都无地,不觉天台是舞台。
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伯驹日夜徘徊在戏剧海洋的岸边觅珍探宝。他对戏剧及其有关知识的吸收能力极强,白日,他阖目,脑子里在过剧目,背台词;晚间,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仍在戏剧中心驰神往,几近入迷。有的戏,叔岩为他说个两三遍,他就可以接受下来,并成了他的拿手好戏。《连营寨》即是。伯驹在念“就此移营者!”这一段白时,极神气,潇洒,就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都倍加称赞。这出戏的扑火身段特佳,演出时应穿白绣金龙箭衣。因为剧情扑火易损,演员一般都不制作,一般服白素箭衣,而伯驹则特制白龙箭衣一袭,着服演来,气魄非凡。
有一年春节,伯驹游逛厂肆,四处寻觅鲜花,终于发现一盆鲜花中有破绽的牡丹,他兴冲冲地买了下来。
师从名优 红毹纪梦(3)
他购牡丹鲜花为的是演《青石山》。叔岩这时正教他此戏。叔岩与杨小楼在开明戏院合演时,元旦后开箱戏,按照惯例,第一日,叔岩必演《定军山》。次日便与小楼合演《青石山》,叔岩饰吕仙。伯驹出演时,也饰吕仙。吕仙扮相极美,绰有仙风之致。穿黄帔,戴道冠,持拂尘,背宝剑,剑柄向左,右鬓插一牡丹花。伯驹演出时,便将伸叶正放的牡丹摘而簪之,台下观时,鲜艳夺目,芳香四溢。
当然,伯驹从叔岩学戏,也并非像采摘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