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部分(第4/4 页)
这是忽必烈的承诺,可以想象的到,这个“宰相”,与先前那些降臣的宰相,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面对劝降,文天祥曾经冷言讽刺,曾经痛苦悲伤、曾经绝望欲死,但在这最后忽必烈的招降下,他的情绪,似乎出人意料地平静:“文天祥既受宋恩,忝为宰相,如何能再事新主,唯愿一死!”
忠贞之士,莫过于此!
即使是灭国无数,自视极高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这样的文天祥面前,依旧是平待相待:“好男子,惜不为我用!”
公元1283年,一月九日,文天祥在刑场上,向百姓问明了方向,面南而拜。
随即,他索取纸笔,写下诗歌:
“昔年单舸走淮扬,万里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云变,气入烟岚草木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关河暗淡路茫茫。”
随后,从容就义,死亡在他的眼里,仿佛回到家乡一样的喜悦、轻松。
……
林牧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刑场之上的犯人,会被允许其写诗,并且留传下来。
这样的疑惑,在文天祥写在自己衣带上的遗诗面前,获得了答案。
在其夫人欧阳氏为其收尸时,在文天祥的衣带上,发现了一首诗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瀛岛重臣,南美百姓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句话是文天祥说的?
林牧听过无数次这话,但没在意过其出处,以为只是其他儒生讲的假大空话,浑没想到这竟然是文天祥的遗诗,尤其是最后一句“而今而后,庶几无悔”这句,从那字里行间,仿佛就能看到他临刑前的淡然、平静心情。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一个人,用一生去写一首《正气歌》!
越是了解,林牧甚至都越是开始震撼,甚至是无法置信地怀疑:天下,竟真有这样的圣贤?!
孔孟庄老、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