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对于“界标”这一概念的解释,“工程”首席科学家仇士华认为,《简稿》中之所以这样称,是表示一个时间段。他认为这个时间段是可行的,只是“界标”这个词需要重新斟酌,如果不合适,那就不要再用,以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会议之后,“工程”专家组根据学者们提出的意见,将“界标”之说弃之不用,并将前面提到的一句话改成“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是已知最早的商代都邑规模的遗址,其始建年代应最接近夏商更替之年”。——经过了这一番车轮大战式的折腾,关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界标”之争,最后以抹掉“界标”二字划上了句号。呜呼!
继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按照考古学文化序列排比,便是小双桥和花园庄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遗址。
据郑州考古工作站发表的简报说,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约20公里的石佛乡小双桥村和于庄村之间,坐落在一片比周围略高的平坦台地之上,海拔高度105米左右。北依索须河,遗址北部地势较高,向东、南渐趋低平,为平缓的冲积平原,遗址南部有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引黄入郑渠从西向东穿过。土壤以褐色黏土、潮土为主,附近有索须河等水系。从考古人员掌握的资料看,该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4)0米,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在0.50—2.0米之间。郑州考古工作站的宋国定等考古人员,于1990年元月开始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之后又对重点地区进行了多次钻探和发掘,发现该遗址总面积达144万多平方米,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祭祀坑和青铜冶铸遗存。
从整体上看,小双桥遗址延续时间较短,在年代上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二期。关于小双桥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商代中丁所迁的隞都;另一种认为是郑州商城使用期后期商王室的祭祀场所。关于该遗址的文化分期与14C测年见后表。
洹北商城的重大发现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距安阳市老城北约3.55公里处的洹北花园庄及其相邻的三家庄、董王渡村一带,屡有商代文物出土。历年的发现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996年,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队开始着手在洹北花园庄村一带进行钻探,并发现了遗址线索。1997年,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安阳工作队正式对遗址开方发掘,揭露面积136平方米,获得了首批较为丰富且地层关系明确的科研资料。1998年,围绕1997年的发掘地点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密集布孔钻探。钻探表明,遗址规模不少于150万平方米。其分布范围包括今三家庄、花园庄、董王渡、韩王渡、屈王渡等5个自然村。通过钻探得知,上述几次考古发现,实际是同一遗址不同地点的遗存。钻探还查实,遗址的核心部位分布有大面积夯土建筑,遗址内绝大多数地点的文化层堆积较厚,而且包含的文化遗物十分丰富。这一钻探成果公布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99年10月至12月,安阳工作队考古队刘忠伏等学者再次在洹河北岸钻探,终于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城址。城址位于著名的殷墟遗址的东北外缘,与1961年国务院划定的殷墟保护范围相毗邻且略有重叠。整座城址深埋于现今地表2.5米以下,平面近方形,方向北偏东13度。从试掘情况看,城墙系夯筑而成,基槽的横截面呈锅底状,宽约10米。经钻探,城址四面城墙的长度都在2000米以上,城的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远远大于郑州商城。通过对城址进行局部解剖和从出土器物分析,其遗址的主体堆积显然属于中商时期,晚段遗存属于学术界原来所划分的殷墟文化一期偏早,约当盘庚、小辛、小乙时代,早段遗存则略晚于郑州小双桥遗址。
第五章 商代早期文明(6)
据文献记载,整个商代自成汤以后的都城迁徙,《竹书纪年》记了5处:嚣、相、庇、奄、殷。《尚书序》记了4处:嚣、相、耿、殷。《世本》记了4处:隞、相、邢、亳。《史记·殷本纪》与《世本》相同。由于商代最后一个都城可以确认至少是武丁以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又同为早商都邑(亳或隞),故洹北花园庄商城遗址的发掘者认为,若文献不误,中商时期应与河亶甲居相、祖乙居邢(耿或庇)、南庚迁奄或盘庚迁殷相涉。
对此,遗址发掘者杨锡璋、徐广德、刘忠伏、唐际根等考古学家推断,关于商王祖乙居邢,文献记载与安阳无关。从考古资料尤其是近年的新资料看,祖乙之“邢”应当在今天的邢台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