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让纸片过大、让操作者负担过多,注意力分散,给具体的工作带来误导……
看板中不能有“概念”
丰田生产方式把提高效益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基准,于是要求看板必须有针对性地为看板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这是什么意思呢?试想如果一名管理者提出的仅仅是一些“你要更快一点”、“你必须再认真一些”、“你的工作应该做得更好”、“你要注意一些细节”…… 等概念性的要求,那么作为管理者的“发号施令”则是否过于轻松了?这样的要求真的能获得预期的成果吗?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管理进步的脚印——看板管理(2)
但是,如果管理者将要求具体到“你要使用一字的改锥”、“你应该拧紧10个、而不是8个螺钉”……这样的层面上时,管理者就必须针对工作内容和成果要求完成认真的思考。也只有在这样的要求下,才能做出好的看板。
看板上必须指出在这个工段上、在这种操作中到底应该使用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到底需要离操作者多远,为了避免让操作者使用错误,管理者需要落实哪些措施……比如说,“钻头的粗细,怎样通过颜色、或者摆放位置的不同让操作者不容易产生错误”。
通过上述的要求和努力,必然得到这样的成果:管理者必须和被管理者打成一片,甚至还须要亲身体验被管理者的操作,并和他们共同研究和发现:在每一个具体操作的环节上,甚至是每一个具体操作的步骤中,所需要的信息、需要关注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在这些基础上,由管理者最终将相关的信息写到看板上。
管理者与操作者的关系
导入真正意义上的看板管理,调整自身工作作风,让自己的指令更有针对性,将天然地成为管理者的自觉。此时的看板成为了连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就成为了工作的重要依靠。
这样在所有的环节上,任何人只要看到看板,就知道自己这一刻该做什么,只需要去想哪些事情。因为更专注于看板上的信息,操作者在每一项工作环节上都没有杂念,所以不容易出错。
下面看一看我国的企业在推进看板管理中的有些做法:
有的企业把相关的制度放在了办公室,有的甚至将对同一个岗位的要求放在了不同的办公室。对于这样的做法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对那一个岗位的要求,既有设备、也有刀具、也有质量、还有员工操作……,涉及各个部门。于是就把这些要求分别放到了主管部门的办公室里。
这样一种割裂了管理者和操作者之间联系的管理,又怎么可能实现服务的功能呢?如果这样一种针对同一工位的信息,分别放到不同的办公室里,依此方法所设计出的看板又怎么可能为现场所用呢?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越强制地要求现场的员工使用看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对立也就越突出,矛盾也就越难以调和。
看板的其他功能
看板管理还有一些其他的附加功能。
比如说,在丰田公司的各类现场,有一种看板专门服务于物品的移动、信息传递。通过这样的看板,人们就知道一个产品是从哪一个环节来又要到哪一个环节去,什么时间来,什么时间去。
这样的信息为一些有心人提供了思考的可能:突破自己的工作环节,有机会看到更大范围的工作;有机会了解到其他一些岗位的工作。这样就为这些人成为管理着提供了条件,使得丰田公司对基层管理者的选拔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范围。
基于如此的选择标准,基层管理者将创造出和被管理者的更加融洽的关系,因为他就刚刚来自于那个岗位、那个工序、那个车间。
监督的是工作,还是人
管理者肩负着“监督的责任”,甚至在很多人看来,管理者就是监督者。大野耐一是这样解释监督者的:“被称作监督者的人,如果没有能力教会别人,是完全行不通的”。
在谈论监督者之前,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监督的对象是工作,还是人。
监督对象如果是“人”的话,那么管理者将极容易推托掉自己的责任,比如在A工作出现问题时,管理者只要说:“没有做好A工作的原因,是因为小张的失误”。然而这样的说法,不仅无法解决A工作的问题,也丝毫不会给“操作者小张”带来任何的进步。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管理进步的脚印——看板管理(3)
但监督对象如果是“工作”的话,面对同样的问题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