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母亲的右肋流血不止,儿子见牵骆驼的没来,知道是母亲骗了他,一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哭着说:“母亲大人,牵骆驼的没来,我无法撕下骆驼皮补在您身上,这该咋办呢?”说着,双膝跪地,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母亲说:“儿啦,别哭了,我不埋怨你。你是为娘吃了河里捡来的李子怀孕生下来的,那李子又象两个耳朵,娘给你指姓起名,就叫李耳吧。临死之前我没别的话讲,常言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娘进入九泉之后,你在尘世上要做个好人,也不枉费我怀你八十余载了。”说罢,气绝身亡。李耳跪在母亲身旁边,好生痛哭一场。因为李耳出生时是老头模样,后来人们就把李耳称为老子。
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的朝政议论。当时等级森严,除武王可伏几而坐外,朝臣们只能无依无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却被特封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记录政事。 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
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令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老子预料到即将要干戈四起的,再也忍不下这尔虞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
他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就对老子说:“您这就要隐去了,请把您的见解学说给我写下来吧。”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共五千多字言道德之义,这就是著名的《道德经》。书写成后,老子便过着隐居的生活,后人不知其下落。
老子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是史官世家的后裔;自幼好读,学识渊博,大约在公元前550年前周灵王后期,也就是在孔子出生前后,任周王朝守藏室史。当时各诸侯国逐渐强大,表面上听命于周王室,实际上由齐、秦、晋、楚、吴等国称霸,周王室把握政权的诸公卿士也结党营私争夺王朝的权利,致使周王室衰微。老子看不惯这些明争暗斗的行为,无意中得罪了掌权的甘简公,被免去了史官职。
公元前530年,甘简公已死,甘平公继位。甘成公、甘章公从形式上把老子看作是甘筒公的对立面,又把老子召回周守藏室(《左传。昭公十二年》)。老子在任守藏室史期间,掌管典籍史册,熟悉夏商周社会变革的历史和古代帝王的立身处事的经验,又亲身经历了这一场政治事变和被罢官以后颠沛流离,见识更多了,思想也更成熟深沉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又因子丐之党与王子朝争夺王位,王子朝带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老子蒙受了失职之责,又丢了守藏室史之职。
老子生活在变革###的社会现实中,历经坎坷;后来被迫隐居,探求天道,世人不知其所终。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在《西游记》中,老子又被称为太上老君,连玉皇大帝也让他三分,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掷出金圈,将孙悟空打晕。后来唐僧西天取经时,太上老君的炼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横行无忌,孙悟空虽然自称齐天大圣也奈何他们不得。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会于儒、释、道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若比《老子》为我们的《圣经》,想必绝无过誉之嫌。
老子的思想:
老子任守藏室史工作;给了他极好的学习机会,对他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尚书》。
这本书里记载着从尧到周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和文诰;其中渗透着上述各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
《尚书。大禹漠》记载着一段话,意思是说:人有私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们只有精诚专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够处理好人生,治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