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温韬也借了干爹的光,被唐昭宗封为耀州节度使。已经成为节度使的温韬并没有改掉“偷盗”的毛病,经常在夜晚潜入民宅偷东西,略值钱的东西都不放过。
901年,朱温进攻李茂贞。温韬见形势不好,立即投降了朱温。不久,朱温撤走,他又归附李茂贞。对于做错事的孩子,李茂贞以宽大的胸襟原谅了他。
从899年到906年这七年时间里,温韬在耀州做的所有事情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盗墓。唐朝皇帝在其辖境内的各座陵墓都被他和他的军队光顾了。皇陵里的金银财宝都被他取了出来,唐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成了温韬的“银行”,他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从历史记载来看,温韬和他所效忠的李茂贞并没有拿这些财宝当军费。也就是说,温韬并不是出于缺少钱财的目的而去盗墓的。
在他镇守耀州的七年时间里,由于李茂贞的战略方针,耀州并无大的战乱。作为五代时期的军人,不打仗就等于无所事事。温韬很可能是因为闲不住,再加上骨子里的“偷盗癖”时刻起作用,他便把盗墓当成了一种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严格来讲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工作。盗墓这种工作,按照惯例来讲,应该是夜晚进行的。但温韬给这项工作注入了创新基因:他在光天化日之下组织大军进行挖掘活动。似乎在他看来,这不是盗墓,而是开采。
一个人如果不信鬼神,就一定要信良心。可温韬仿佛就是上苍专门打造的一个合格无赖,他居然什么都不信。有人说他迷信,认为他不敢黑夜去盗墓。其实他不是不敢,而是觉得太麻烦。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以忠孝教导人民,所以,对偷坟掘墓这种行径的处罚是极为严厉的。第一,统治者本人就希望百姓们不要动自己的祖宗;第二,强大的社会舆论会把犯下这种过错的人活活压死。
但是,温韬所处的五代没有统治者本人的希望,更没有社会舆论的压力。他可以随心所欲地盗墓,并且把这种行为当成一种艺术。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做的事当成了一种艺术,并且对这种艺术的执著至死不渝,那即使把他扔进油锅里也不能令他悔悟了。温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常常命人把盗出来的物品编成名册,并且公之于世。
由此可知,他的胆子不但大,脸皮也够厚。五代时期不缺这样的“人才”,但绝对不嫌这样的“人才”多。
据说,在挖掘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墓乾陵时,温韬遇到了点麻烦。当他勘察出乾陵的位置后,就带领大军开始了挖掘工作。这一天,风和日丽。正当他们要开始动工时,突然风雨大作,漫山遍野都有鬼哭狼嚎之声。
久经沙场的士兵们被吓得魂不附体,他们毕竟不像温韬,不是上苍特意制造出来的无赖。温韬只好命令撤退。倒不是因为他害怕有鬼,而是觉得风雨天不利于开工。
但让他有点奇怪的是,他们一下山,风雨即停,就好像刚才的一切都是做梦一样。温韬相信那是幻觉。第二天,他又带领士兵上山。他不相信这一次还能产生幻觉,但是,风雨再次袭来。士兵们扔下挖掘工具,哭爹喊娘地跑下山去了。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当盗墓成为一种艺术(2)
温韬一点都不惊慌,看着满山跑的士兵,他不屑地一笑。但这一次,他认为不是幻觉。耀州这个地方天气是不太好,但变幻莫测的天气还真没有发生过。
冥冥中,温韬感觉出了点什么来。他看着乾陵的位置,痛下决心道:再挖一次!最后一次!
第三次上山的时候,温韬本人已经没有多大信心了。看着蓝天白云,他总觉得士兵们手中的挖掘工具是雷公和雨神,还有风婆婆手里的法器,只一动,风雨就来。
这一次和前两次一样,士兵们又见到了闪电,听到了雷声,感觉到了狂风,隐隐约约地还觉得有女人在唱歌。
一个良民,大白天也能被鬼吓死。幸好温韬不是什么良民。但连续三次的暴风雨让他不再有动乾陵的念头了,这并不是说他害怕了,而是他觉得这样“艰苦”的工作不能称为“艺术”。
915年,朱友贞杀掉自己的兄弟称帝。温韬见不是对头儿,赶紧投降后梁。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