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页)
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郑玄《注》:“天有四时,地有高下,民居其间,当是而则之。”又云:“天有常明。地有常利,人法则天地,亦以孝为常行。”又云:“政不烦苛,故不严而治也。”
唐玄宗《注》:“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则天地,亦以孝为常行也。”“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则”,效法。“因”,依据、利用。 。。
三才章第七(2)
这是说,人们应该去效法天与地的经常法则,效法天的常明来常行孝道,效法地的常利来行义,以此来顺化天下。因此那些教化不必有待于严肃说教,而自成道理;那些政治不必有待于严酷管理,而自行被治理。这里包含有五等之孝的人们,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者,越是高层次的尤其要“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这才能收取“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的绩效。
二、先王政教“五条”
1。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注》:“见因天地教化人之易也。君爱其亲,则人化之,无有遗其亲者。”
孔子又引进历史进一层解读。先王见到顺因天地的那种教化所带来的方便易行,便有种种做法。孔子又总结揭示出“五条法则”。第一条,是用博爱作先导,而民众没有谁遗弃他们的亲人了。这也就是先王先对自己父母敬爱,而后民众就效法他了,不会遗弃他们的父母了。
2。 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注》:“陈说德义之美,为众所慕,则人起心而行之。”第二条,是向民众陈说道德义理之美,让民众羡慕之,感动之。民众知道德义的美好与作用,心中欣然而向慕,那么也就会行动起来,便有好的行为。
3。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先”,领先,表率。《注》:“君行敬让,则人化而不争。”第三条,君主要以身作则,谦敬礼让,做出表率,那么民众就跟着被教化了,就不争夺了。
4。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注》:“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第四条,君主用礼乐来引导民众,那么民众就会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乐来端正自己的心志,也就和睦相处了。
5。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注》:“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第五条,用好恶之分辨来明示引导民众,知道禁忌、禁令、禁条,懂得善事、善举、善行,使得民众向善而不趋恶,走正道而不走邪路。
三、引《诗经》的正反启示
此章最后也引《诗经》作结,此诗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赫赫”,显赫。“师尹”,即指周朝大师尹氏;“师”,大(太)师,周朝三公之一。此句的意思是:声势显赫的大师尹氏,民众都瞧着你呢。
从正面讲,那么如《疏》所云:“师尹,大臣也;一人,天子也;谓人君为政,有身行之者,有大臣助行之者。人之从上,非惟从君,亦从论道之大臣,故并引以结之也。”这就是说,君臣应该同体、君臣相须,互相推行天经地义的孝道,以孝治国。
然而还有反面的启示,但是历来的注家似乎都忽视了。试看此《诗》本来主旨,是周大夫中一位叫家父的人严厉斥责大臣尹氏在执政中的种种错误,比如为政的不公平、任用小人等,因而导致了政治昏暗,国家危机四伏。这两句诗句是说,民众正警惕地观察着这位作恶多端的大师的一举一动呢!
因此这里的引《诗》就和他章不同,他章是从正面来赞美的,此处又用反面典型的师尹来警示世人。那就是身居高位者,在“孝治天下”中本应该辅助而行的,本应该也做出表率来,然而相反却在那里为非作歹,因此遭到民众的反感的警惕的注视。这应该很有震撼力量,尤其是对古代居于高位的统治者,更是有力的鞭笞。
四、《三才章》现代启示谈片
孝,是天经地义的。——孔子如是说,中国人数千年以来也如是闻,因此孝的理念也如是深入到中国文化、人文性格的方方面面。
“三才”,是天、地、人;“三才”的意蕴,是天经、地义、人行。那么“人行”,人又怎么行法?孔子指出了五条:(1) “先之以博爱”,在博爱的教化下,民众就不会遗弃亲人。(2) “陈之以德义”,在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