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分享
读书见圣 居官爱民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铅椠佣:铅是古时用来涂抹简牍上错字用的一种铅粉。椠是不易捣坏的硬板,在没有发明纸笔的古代,就在板子上写字,因此铅椠就代表纸笔。铅椠佣即写字匠。
衣冠盗:偷窃俸禄的官吏。
读书只知背诵文句不去研究古圣先贤的思想精髓,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做官如果不爱护人民,只知道领取国家俸禄,那就像一个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的强盗。只知研究学问却不注重身体力行,那就像一个不懂得佛理只会诵经的和尚;事业成功以后却不想为后人做些好事积一些阴德,那就像一朵眼前很艳丽却很快就要凋谢的花儿。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说的是北宋开国元勋、一生被三次拜相的赵普的事。赵普自少熟谙史事,而缺乏学问。及至当了宰相,宋太祖劝他多多读书。从此,他每日退朝回家,手不释卷,尤其对《论语》通习甚精。宋太宗时,有人扬言赵普不学无术,仅仅读过《论语》一书。宋太宗询问赵普有无此事,赵普毫不隐讳地回答:“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一书。昔日以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现在以半部《论语》辅陛下致太平。”所以后世遂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淳化三年(922年),赵普病卒,时年七十一岁。家人打开赵普书箱检视,内有《论语》二十篇。
。。
扫除外物 直觅本来
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残篇断简:把书写在竹片上叫简,指古代遗留下来残缺不全的书籍。此处指物欲杂念。
鼓吹:古代用鼓、钲、箫、笳等合奏的乐曲,泛指音乐。
真受用:真正的好处。
人们的心中本有一部真正的好文章,可惜却被物欲杂念给封闭了,人的心灵深处本有一首最美妙的乐曲,可惜却被一些妖邪的歌声和艳丽的舞蹈给迷惑了。所以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必须排除一切外来物欲的引诱,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寻求本性,如此才能求得一生受用不尽的真正学问。
《论语》说:兴趣广泛,学习多种多样的知识,同时又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认定目标百折不挠地努力。又说:人的追求不宏大,或信念不坚笃,都不行。为什么?朱熹解释说:人学有所得但眼界太狭隘,就会固执一孔之见;相反广闻博见而守不住自己的志向,则会一事无成。
《论语》所谓:“博学而笃志”,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有为,焉能无为”。就是一种最科学的读书治学的原则和鉴戒。尤其在现代社会,信息流通量大,新知识层出不穷,各门学科经典林立,发展很快,我们既要抬高手眼,广博地吸收有关的新知识、新成果,以期追随现代科学发展的步伐;又要认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把握住一定的主题和中心,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使自己学有专长。
《庄子·天下》篇中悲叹道术受到诸家学派的分割与破坏,庄子说;“天下大乱了,圣人贤人不得重用,关于道德说法不一,天下大都各自抓住一孔之见来自以为是。就像耳目鼻口,都懂得某一方面,却不能互相贯通。又像诸子百家、各种工匠,都有自己的特长,时不时就能派上用场。不过,他们都不完备、不全面,是些只知某个局部的人士。他们割裂天地的完美,离析万物的道理。我们看那非常全面的古人,还很少能具备那天地的完美,也很少能和那神明的容貌举止相称。所以使人内心圣明,对外成就王业的大道,就暗淡无光,被压制而不能发扬。天下的人们,随心所欲,各立主张。可悲啊!诸子百家,各走各的道而不回头,必然合不起来。后世的学者,不幸不能见到天地的精华,古人的全貌、道术就要被天下的人们割裂了!”
由此可见,人间真理和真学问无待他求,只有直接向自己心灵深处寻找,因为自己内心一定有一个属于本然之性的真理和真学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良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苦生有乐 得意生悲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一失意之悲。
苦心:困苦的感受。
悦心之趣:使心中喜悦而有乐趣。
失意之悲:由于失望而感到悲哀。
在困苦的环境中能坚持原则把握方向不断奋斗,常常可以感受得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