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的规模剧烈扩张,2、3年内数款新车接连上市,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前糟糕的品牌形象。人员数量也剧增,数个新部门如雨后春笋,在德国专家的指导下,BH汽车的运营模式、过程管理及工作流程有了一般汽车品牌应有的架构及势态。
就在此时,BH汽车新成立一个部门,属于哈森先生管理的品牌运营系统之内,需要哈森先生提议一位新部门的人选。在公司高层的会议上,哈森用带着德国特色的口音,坚定而清晰的说出了三个字:“孟云心”。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孟云心的人生从她离婚的那一天起,有了全新的改变。
她在同一天失去了婚姻,她在同一天获得了升职。
哈森先生不知道,他给予孟云心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位,一个升职的机会,更给孟云心的人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改变、与此之前截然不同的改变。
这在六年后孟云心第三次升职时、她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在2011年深秋的傍晚,她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华灯初上、车流如海的城市时,孟云心从内心深处深刻地感受到哈森给予她的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而带来她人生的变化。她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感谢这个可爱的德国老头儿。他严谨而又风趣、认真而又宽容,任人唯才不带有其他任何目的和色彩。如果不是哈森,孟云心恐怕后半辈子都会默默无闻地、认真踏实地在项目担当这个岗位上做到退休。除非她像BH公司的其他升职途径一样:或者花钱,或者找关系。否则,就是那句话:默默无闻等提拔的,一大傻。
一年后,孟云心贷款买了一间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房子。
三年后,孟云心第二次升职,有了属于自己的车。
六年以后,孟云心已经是穿着得体的职业装、一边噼里啪啦地敲着笔记本、一边用肩和脸颊夹着手机讲着电话,工作作风凌厉、工作能力出色的BH汽车仅有的几个总监级女领导之一。
只是,她依然单身。
六年的单身生活,婚姻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那些与感情有关的前尘往事,也只有在大家都下班后,合上笔记本,靠在宽大的办公椅里,才偶尔闪过孟云心的心头。
如果说这六年里,孟云心的生活中一个男人都没有,也不确切。
小赵哥。是其中的一个。
更确切地说,小赵哥不仅仅存在于孟云心这六年的时间里,而是如影随形的存在了十九年。
孟云心的电脑里存着两张仅有的小赵哥的照片。一张是加拿大西部落基山脉脚下的草地上,年轻帅气的小赵哥阳光般的微笑。另一张是小赵哥在加拿大的办公室座位上的照片。
孟云心的电脑里也专门有一个邮箱,是从1998年小赵哥移民到加拿大后,与孟云心的往来邮件。
孟云心经常在工作没有头绪的时候、在离婚的时候、在失恋的时候、在不知所措的时候,在做出某些抉择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小赵哥。邮件往来,成了他们唯一联系和倾诉的渠道。那些邮件,从2006至今,有时候一个月一封,有时候几个月一封,见证着孟云心与小赵哥19年的、像是情人、像是红颜知己、像是哥哥,但从孟云心看来越来越像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但是,小赵哥不是孟云心的初恋,不是爱人,不是前老公。。。。。。甚至他们之间仅有的半年的感情交集,也是不能见天日的、被世俗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最初,小赵哥只是孟云心的学兄,校友。
孟云心1992年从L工大毕业的时候,出生在离L市不远的J市下面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高中教师的她,没有丝毫背景、听天由命地被分配到了J市一个半死不活的工厂。小赵哥是这个工厂的人力资源处的科长。
小赵哥接待新毕业大学生第一次见到孟云心的时候,心“咚”地跳了一下。小赵哥眼里的孟云心长发如瀑、白衣飘飘、眼神纯净,文静端庄。
在众多新分来的大学生中,他唯独觉得她是他若干年前梦中的情人。
可在此时,小赵哥已经是一个有妻有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他们一起于1984年入大学,1988年的7月毕业。而1988年的9月,淳朴烂漫的孟云心在他们前脚离开学校之后、后脚就迈进了大学的校门。他们是校友,却没有共同在学校里相遇的时间和空间。
1988年还是实行以考生来源为目的地的毕业分配制度。小赵哥和妻子费尽了一切的办法,才将老家各在南北的两个人,一起分到了J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