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页)
到德国学军事,系北洋首领中唯一留学外洋者。学成归国后遂入北洋新军。民国以来,北洋政府的历届陆军总长多由段担任,一度还兼任过国务总理。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时,任段祺瑞为参谋总长,接着段又受命组织责任内阁。袁死后段以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俨然北洋政府的实权人物。
段祺瑞在北洋政府中地位的加强,对阎锡山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早在民国初年,段祺瑞在陆军总长任上之时,阎锡山就向好为人师的段祺瑞具了门生帖子,拜段为师,段对阎也多有关照。据参与其事的周玳后来回忆,袁世凯掌握北洋政权后,“对于与同盟会有瓜葛的各省都督,都一律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要拔除而后快,对阎锡山自然也不例外。但是阎锡山居然能够保持他山西都督(后来改称督军)的位置,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对袁世凯极力逢迎,博得了袁的欢心。而更主要的是段祺瑞对阎曲予维护,尽量在袁世凯面前帮他讲话的缘故。”“段祺瑞从小站练兵时起,给袁世凯办了各种各样的军事学堂。袁世凯当了总统,便委段祺瑞为陆军总长。段祺瑞最感到得意的是:全国督军,师、旅长,半数以上都是他的门生故吏。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段祺瑞既然如此,阎锡山便投其所好,在他进京谒见袁世凯的时候,首先具了门生的帖子,拜见段祺瑞,三跪九叩行了拜师大礼。在谈话中间一口一个老师,极尽恭维之能事。”“这样一来,段祺瑞便在袁世凯面前力保阎锡山,说阎虽参加过同盟会,但是绝对靠得住。”“1917年(民国六年)8月间,黎元洪听信孔庚、黄国梁对阎锡山的控诉(即排斥孔黄之事——作者),加以他左右四大金刚(金永炎、哈汉章、黎澍、丁佛言)的怂恿,为了稳固他的总统地位,就决心用调虎离山的手段,撤换阎锡山而代以孔、黄。”“徐树铮在国务院听到了这项消息,私下报告了段祺瑞。段念在师生之谊,忙把阎锡山找去,先把这段消息透露给他,并替他指出一条明路,叫阎锡山即日化装悄悄离开北京,间道回太原。” 阎遵计而行,一面稳住黎,一面秘密潜回太原,遂使黎的计划落了空。如此,段祺瑞之于阎锡山,除“师长”之谊外,又有了“保位”之恩。所以,在此后一段时间里,阎锡山一直惟段祺瑞马首是瞻。
1917年,直皖两系因政争逐步产生了对立。段祺瑞以国务总理的身份掌握着*;冯国璋虽在1916年10月由国会选为副总统,但为了保持自己的实力地位,仍留任江苏督军,而不到北京。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名为国家元首,但并无实力,一心想利用直皖之间的裂痕,以冯国璋排斥段祺瑞。于是就有了总统府和国务院明争暗斗的“府院之争”。“府院之争”在“参战”问题上达到白热化。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参与府院之争(2)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将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入战争的漩涡,自顾不暇。在远东可以互相抗衡的只有美国和日本。1917年2月,美国参加世界战争,遂促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始以美元作诱饵,极力怂恿其所支持的黎元洪政治集团和直系冯国璋参战。随之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其在华权益,也以日元作诱饵,极力怂恿他所支持的皖系军阀段祺瑞参战。美国见自己怂恿黎元洪参战为日本所利用,就转而唆使黎元洪出面反对段祺瑞提出的“参战案”。于是“府院之争”在“参战”问题上愈演愈烈。先是,4月25日,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召集各省督军及都统在北京开会,“商讨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问题”,决定参战。并强令黎元洪在“参战案”上副署。接着,5月10日,段又在国会审议“参战案”时,以军警包围国会,强迫议员通过。在议员拒绝通过“参战案”后,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总理。段在暂处劣势的情况下,以天津为基地,另起炉灶,唆使各省督军提出解散国会、脱离中央。
在以黎段为代表的“府院之争”中,阎锡山一改袁世凯时期唯唯诺诺的态度,始终表示出支持段祺瑞的立场。
3月5日,阎锡山致电段祺瑞:“辛亥以还,我公以硕望元勋,担荷天下。逮乎共和再造,手挽狂澜,身系安危,苍生托命。此次处理外交,内审国情,外观大势,早为当世有识者所共谅。邦基未固,诸待护扶,环顾国人,畴克当此重任。务望我公以国家为重,勉抑渊衷,早循众请,返驾视事,徐图挽拯。”
3月6日,阎锡山又以“总理赴京,意欲辞职,现正设法挽留”等因致电黎元洪,指出,“共和再造,邦本未宁,内政外交,诸待处理。总理以硕望元勋,遽尔去职 ,关系之重,无待赘陈。敢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