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一个自己的例子来讲,我来到内地的环境里面推广传记,我希望把我书里面提到的思想者和智者他们对人生的观察可以透过我的生命经验让大家知道。当我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很多的媒体会来问我一些我过去的经验,还有我的私生活,我跟李敖的关系,很多的过程,包括对美貌的论断。有些记者说你的美貌真的没有了,年纪到达一定程度了,有的人会上网反应说,你披露的这些过程有很多的失败,这些失败如何能够引领别人去治疗自己,就是说自己没有显示出一般人眼中的成功,你怎么带领别人或者治疗别人。每个人在人生当中都会面临这些事情,就是外面环境施加在你身上的挑战和褒贬,过程里面你一定对自己要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在过程当中不会产生自我紧缩不安的东西,就是说你的心必须能够清明跟认识深入到一定程度,才能在这个应对过程里面一直维持着自由跟开放的状态。你可以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论断,可以开放地面对,可以用轻松解放、解脱的态度对待外在,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重点。否则如果我们的心在面对不同的人,时时刻刻会进入自卑,要不然就是高傲,要不然就是自我怀疑,要不就是安全,防卫,封闭这些负面挑战的话,那么所有的外在东西意义就不大了。心的解脱是重点,心的解脱就是不必落于宗教形式的,我们已经发现现代智者的明智在不断唤醒大家,所有宗教的悟道智者已经上升到最上层的意识了,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要成立宗教组织,都是后续的门徒,比如说基督教是保罗记录了对耶稣的观察。回教也是这样,会出现今天这么多的派别,跟基督教的对立,都是因为个人的局限把过去悟道智者的思想和体悟落入到人为的形式当中,反而造成人类今天诸多的战乱的祸源,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信仰不同造成的对立和区分。这些并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其实已经到了一个民智大开的时代了。这里面有很多深奥的真理可以透过大量的出版物被每一个有缘人截取到,透过自己的反省和思考,并在日常的学修就可以发现这些内在的自由和解放,这个靠自己就可以慢慢做到,这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好消息,就是说我们可以真正非常自由,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不必要出家也不必要上山去修行,就是在每天各种的活动里面,我们就可以达到一个生命最重要的重点,就是我们要进行自我的修持,这个听起来很简单,没有任何的形式,但是做起来很难。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模式,这些惯性模式非常不容易转化,在一个机构里面,比如说今天在座的是男性,我们通常都是女性居多,今天这么多男性,你们在职场里面会碰到一些在工作的内涵之外的一种人际活动的问题,其实现在也有很多的管理学的书都在讲,其实所谓的管理或者是商业行为,它的本质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常常会本末倒置,认为达到目的完成一个事情是我们最重要的目的,可是事实上绝对不是如此,只是一份工作,一个职场,一个任务的当成会让我们跟很多人产生关系,在这个产生关系的过程里面,我们会透过人际关系这面镜子发现自己很多的局限跟真相。在合作过程当中会发现当我们的利益没有办法获得某种程度设定利益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产生一个因为自私自利,因为自我中心,因为想要照顾自己的安全和保障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一些负面的反应。我们会感觉到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这时候心就会有一种不平衡,或者是不甘心。或者有时候会在人际互动当中发现人的表现形势的有一些倾向,或者说他不尊重我们,这时候也会打击到内心的核心部分,我们就会产生某种反应,也许是一种不满的反应,也许是一个突然受伤的反应,也许是一种封闭自我、不再沟通的反应,或者是内在的焦虑跟对抗的反应。所有这些反应都很细,而且都是瞬息万变的,随时随刻会被激起这些反映。我们在外面跟别人相处,我们其实也是跟自己的这些反应相处。大部分的时候我们跟外境相处的时候还有一些能力可以应对,但是最不能够面对和对峙的是自己内在的反应,如果产生好的反应的话我们就会欣然接受,如果是负面的反应,我们就会感觉到不对劲,我们的心就会立刻有一种紧张,或者是退缩,或者是某些神经质的反应。这些反应因为出现几率太高,所以生命的重点就是在滚滚红尘运作的生活里面,随时要觉察到自己这些反应,然后要学会跟这些反应共处,学会把这些反应很快速地了解它,理解它,因为理解而产生一种仁慈对待自己的能力。因为跟自己对抗其实就是对自己不仁慈,我们所受的基本教育就是对自己不仁慈,因为完美主义,苛求,逃避,压抑,自我合理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