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非常亲切,自然,在晓泉幼小的心田栽进了流行音乐的种子。1983年,晓泉去南斯拉夫参加世界儿童艺术节,住在风景如画的亚得利亚海岸。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有空就去住地倾听一支5人组合的流行乐队的演出,那种影响力在当时的国内是无法获得的。有一天,他在海岸散步,远远地传来一阵天使般的无伴奏合唱,非常谐和,全是十三和弦和十一和弦,太棒了。走近一看,全是一些非专业的人员,是酒店的经理和服务员在工作之余即兴演唱的。原来好听的歌曲可以在自然中流露。此情此景,大大地影响了晓泉后来的音乐创作。
说到创作,冯晓泉非常感谢台湾的音乐人陈星国。
晓泉的唱歌始于86年。1988年,晓泉开始写歌,当时他创作的风格受欧美音乐的影响非常大,台湾的陈先生听了他创作的歌曲后,对他说:“你的这类风格是写不过我们的。我们对欧美音乐接触得比大陆早,吃得透,而且,设备比你们强,所以,你不能这么写。”但是,陈先生对其中的三弦和唢呐的伴奏大为赞赏,说这才是他们缺少的。这番话对晓泉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晓泉说:“我这才明白什么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冯晓泉喜欢传统文化的魅力,喜欢唐诗宋词,喜欢爬山旅游。在旅途中,游历于山水之间,寻觅古人的踪迹,感叹“山还在,人已去”,只有“菊花香满楼”的幽情。89年,他创作了《中华民谣》,并逐步修改,完善了两年。
这首歌为冯晓泉带来了极大的声誉。94年,《中华民谣》荣获“第六届(通业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作品一等奖。95年再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5十大金曲”,并于同年获北京音乐台“中国歌曲排行榜”金曲奖。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睡在德国的第一天凌晨,我却醒着(21)
冯晓泉说:“《中华民谣》是一种很宏观的东西,尽管有人喜欢,也有人因不了解而反对,但它确实融合了我当时近20年人生的体会。”
95年5月,冯晓泉开始制作专辑《遥远的城镇遥远的人》,并担任全部音乐创作和演唱。冯晓泉在音乐中,糅合了许多民族的素材,而且旋律非常强,是发自内心自然的流露,他在演唱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的奏法。听他的歌,画面感特别强,会给听者留一个空间,让人们想象和思考。
“民族的东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远也挖不完,就看你怎么去用。”他说,“我在创作时,音乐的旋律是招之不来,挥之不去。是流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他的《等到花开的那一天》是在获知《中华民谣》获奖之时,兴奋之余写出来的,因为他真的等到了花开的那一天。过去的种种艰辛和不快都随之烟消云散。
《是不是我真的错了》构思了半年,有一天,在雍和宫的大街上,突然来了灵感,他就蹲在马路边写下了这首歌的旋律;
《乡愁》在创作中,晓泉一直找不到动机,有一次在母校幽静的小石桥上,眼前闪过11岁时的情景,一种怀旧的心情油然而生,谱出了这首能让人引起共鸣的歌曲……
晓泉说:“我的创作风格并不局限。有时是清纯的,有时是成熟的;有忧伤的,也有孤独的。作为我来说,真正成熟的东西,将会在三十岁以后。”
“现在的流行乐坛是一个筛子,今后留下的将会是历经时间考验的,有深厚功底和艺术价值的东西。”
最近,冯晓泉刚刚为一部20集的轻喜剧《好戏连台》配完曲。他在创作中,运用了一些西北音乐的素材,并主唱主题歌。他说:“创作歌曲不能太地域化,否则,观众的层面将会减少。”对这次创作,冯晓泉最大的遗憾便是因时间所迫,没有到拍摄现场陕西米脂去感受一下古朴的民俗民风。不过,西安的兵马俑、碑林、古城墙、大雁塔再次把冯晓泉带入了《中华民谣》的氛围中。
对于今后,冯晓泉表示除了做音乐外,还想当当影视人。前不久,他在电视剧《城市B面》的第7集中,客串了男主角。问他演得如何,他“哈哈”一笑,“感觉很好”。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冯晓泉,一个早熟的男孩。
1995年12月13日
“在冯晓泉那儿又认识了很多人,包括李刚,他现在是主持人。有一次和李刚聊天,他觉得我有很多想法,还邀请我上节目呢,但一直没有兑现。最近我还跟他说,十年前答应的事现在还没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