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的音乐家有苏越、关峡、陈翔宇、卞留念、李海鹰、张宏光等。
在纪念世界电影一百周年之际,著名影星大联袂《爱在百年》专辑中,所有男影星的歌加上刘晓庆的《我的路》,词作全部由陈涛所写。在短短的时间内,陈涛用自己的一颗心,为电影的百年纪念付出了自己无怨无悔的努力。其中葛优唱的《活着说难也不难》还上了音乐台的榜首。“我用玩笑的口气,谈论着曾经不堪回首的过去,拥有一点荒唐的经历,瞒不过你,我却宁愿瞒住自己……活着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就像心情随着天气变来变去,你可以逃避无法预计……”国际影帝葛优为这首歌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回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睡在德国的第一天凌晨,我却醒着(20)
陈涛说:“干这一行挺有意思,我搞创作不到6年。开始是业余玩票,现在成了职业了。写稿职业化带给我的是感性的成分少了,理性的成分多了。因为靠写稿谋生,这对写作是一个动力。但约稿多了,创作的冲动就减退了,需要的时候才去找感觉。”
最近,陈涛和曲作者冯晓泉、陈翔宇合作了一组歌,都是用传统戏名命名的。有《秋江》、《孔雀东南飞》,其中有一首叫《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望苍穹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恨不能斩尽绵绵心痛。人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作品洋溢着一种浪漫的英雄主义气度,万丈豪情,刚柔相济。冯晓泉拿到这首词后,惊叹于其中的妙词绝句,竟半月之久不敢动笔谱曲。
陈涛说:“我喜欢项羽,刚烈、重情。我写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人的一辈子要达到某种极致是很难的,我有一种目标,把这一类悲壮的东西写到某种高度,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某个极端,这样我也值了。”
“我现在写作的风格有很多,柔的,刚的,民族化的。而且都能受到大家的肯定和欢迎,这对我是一个促进。”
陈涛的创作态度很认真,不肯走捷径。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属于那种自己苦自己的人。“我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第二要对得起歌手。如果对自己喜欢的事还不负责任的话,那做人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陈涛经常苦思冥想,在不满意之中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自己的作品。
陈涛对自己以前的作品经常不满意,他把流行歌曲比作时装,流行一阵子就会过时。“一个人应该敢于否定自己,否定过去。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什么,只有在每个阶段中都能站在流行的风口浪尖上,那才是最好的。”
陈涛在创作之余,最好的休息就是捧一本围棋书,在棋谱中感受一下金戈铁马的搏杀。他的爱好很广泛,画画、篆刻、书法,而且都挺专业的。
一个江南才子成了一个北方汉子,但江南的“橘子”移植到了北方,并没有改变其内在的本质,依然金玉其中,才华横溢。衷心地祝愿南北文化在陈涛身上展示出更多夺目的光彩。
1995年11月14日
【回放】
“流行乐坛是一个筛子”
——冯晓泉印象
在冯晓泉人生的历程中,最难忘的是三次父亲的吻。
冯晓泉生于哈尔滨,父亲冯永兴是著名的民族管乐演奏家。晓泉6岁时便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学习唢呐演奏。在10岁的时候,他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音乐比赛“一等奖”,听到这一消息,一向严厉的父亲抱起了晓泉,在他脸上吻了一下,晓泉当时还很害羞。
父亲的第二次吻是晓泉13岁时,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金牌的时候;第三次吻是18岁的晓泉免试保送中国音乐学院之时。这三次吻,把父亲望子成龙的喜悦之情和慈爱之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晓泉的父亲不久前透露,十多年前,送别泪流满面的晓泉去北京学习时,父亲也曾泪流满面。这种感情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父子深情如出一辙。
冯晓泉最难忘的人是恩师胡海泉先生。晓泉12岁来到北京,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师从胡海泉先生。6年后,又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十年内,晓泉除了学习唢呐专业外,还掌握了巴乌、管子、葫芦丝、钢琴等各种乐器的演奏,系统地学习了民歌、劳动号子、小调、戏曲等,为他的音乐功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冯晓泉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有其悠远的历史根源。1981年,12岁的冯晓泉代表中国儿童参加东京“中日影视晚会”,日本歌手演唱了一首流行歌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