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是“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无名就是本体的本性,也就是指的本源状态。那个非极性的本源状态是天地之始。从演化来看,天地是我们对极性世界最概括的表达,在我们的极性观念中天地好似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天与地已经成了两极了,极性事物的最大体现者就是天地。非极性本体的本性就是“无名”,极性世界极性之名皆产生于无名,天地万物本来的根源就是无名的状态。
“有名”是万物之母,一旦有名了就进入了极性的世界,我们只能给极性的事物安名字,非极性的事物安不上名字,它是无名无姓,无状无相,你给他怎么安名字?如果那个虚空没有天地万物的时候,你给那个虚空安个啥名字呢?真是无名可起。你起名字就是我们的极性识念,“有名”产生于“无名”。“无名”正是非极性的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平等本际。佛学上讲的般若实相、如来藏就是“无名”。从如来藏上起了“无明”,一念无明起来了,妄念就产生了,妄念正是极性观念。妄念起来了我们就有了执著的对象和分别的思维了。有了分别思维之后才有“有名”了,我们才对极性事物进行命名。嗯!这是个高的,那是个低的;这是左边,那是右边;这是个男人,那是个女人,这就是“有名”。“有名万物之母”是表示极性事物的开始,已经由非极性向极性事物转变,已经产生了极性事物最早的状态了,就称为“有名”了。由这个“有名”再产生万物。你看前面讲天地,实际上天地是我们极性世界的极性总称,就像《易经》里乾坤两卦的道理一样,我们的祖先就叫“阴阳”。“天地”、“阴阳”是儒道二家对极性世界状态、属性的最高度概括。
用无极、太极来表示的话,“道”就是无极的状态,那么“无名”也就是无极的属性,“有名”要对应的话勉勉强强可以对应成太极的一种转化态。咱们讲过无极、太极、洛书、河图、乾坤的演化关系,事实上洛书、河图就是太极隐极性产生乾坤二仪极性状态的中间转化态。这种转化态就是极性开显的状态过程。
这里的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是两个层次。天地之始的“始”是指本源状态;“母”是本源状态已经孕育着要产生极性的世界的那种状态。这种说法是老子用我们熟悉的事物对比的表达。如果咱们把这个内涵形象地用语言描述的话,天地之始的“无名”就相当于父亲,你看后面老子讲到这个问题时,就叫“众甫(父)”;这个“有名”就相当于母亲,母亲怀胎要生孩子的时候,那就是“万物之母”的状态。那没有怀胎时是个啥状态?就是本来的面目。这个本来的面目就是“无名”的状态,你怀胎要生产了,这就是“母”。这里老子描述了宇宙本源的存在,万事万物的演化次序。用交龙文化的话讲,“道”、“常道”、“无名”都是指非极性世界的本源状态,天地万物就是我们的极性世界。“有名”就是非极性态到极性的过渡态。用易理相数来表达的话,“道”就是无极;有名是太极的一种演化态。因为太极是非极性的隐极性态,由“无名”到“有名”是顺着人的极性观念从演化方向来讲的;从回归的角度看,就是由有名到无名。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以无名、有名分成两个层次,即“无名”的本源状态和“有名”的分化状态。一个是无极态,一个是太极的演化态,它类似洛书、河图表示的“准极性态”。你看,老子用这么几句话勾绘出来的内容丰富得不得了,一部《道德经》就是一本百科全书。那么这个地方讲的也可以说成是宇宙的演化,因为万事万物生长成亡的变化都是这个规律,老子是讲根本的规律。一切事物都可以套进“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演化程序。就看你对应到哪一个层次上,对应到哪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能够对应上。如大爆炸的宇宙模型是这样;中子脱变为质子和电子是这样;原子电离成离子是这样;宇宙星云产生恒星、星系是这样;男女产生子女亦是这样,极性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套进去。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名”、“有名”、“可道”、“常道”这些极其深邃的认识是怎么认识的呢?前面是讲本体论,后面是讲认识论,是老子讲怎么认识世界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要认识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用一般人具有的五官感觉的反映是无法认识的。老子把人具有的各种感觉功能通称为“欲”,因为人的欲望就是要满足这些感官的生理需求。老子讲的“有欲”,正是我们人的感官反映的认识功能。“无欲”是非感官反映认识的一种认识通道或另一种认识功能。要处于“无欲”的认识状态,才能启动另一套认识系统。要处于一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