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页)
行事,必然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天下、十方世界都会有序。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序,皆是“道法自然”的结果。
“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者,道的非极性属性也,指本来如是的状态。佛家称“朴”为真如。“朴散”,指“朴”失去了非极性的状态,进入了极性的“器”世界(能量的世界和物质世界)。常言讲:一本殊散。由“朴”(一)的非极性世界殊散为极性世界的万事万物,也就是从绝对的世界(信息世界)堕入了相对的世界。“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处于极性的器世界,见相不迷惑,见相见性,不分成二相执著。所以圣人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被物转,而能转物。因能转物,犹如物之“官长”(能主宰物)。“故大制不割”者,“朴”(道)可随缘变现,但虽变现,“朴”体不变,这就是不变随缘、随缘而不变(大制不割)的道理。因大“道”(大制)称体起用若镜也,相用在变,镜体不变,故称“故大制不割”也。“道常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道”一相不可名也!“朴”喻“道”的非极性属性,“小”喻“道”无所不成,巨细皆是“道”之体现。“道”能成一切,而一切皆不能成“道”,故“天下莫能臣”。另外,“道”无私无欲,“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显得谦下微小,亦称为“小”。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泛”者,喻大“道”普周法界也、横遍十方也、“左右”喻道处处皆充,无所不在。极性世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借“道”而生,“道”无分别识心而辞拒。生物不辞,成物遂事,无己而不据有,养育万物而无有主宰之意。因为“道”常无欲、无私、无己也。故“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不辞、不名有,不主宰,似显卑小。但万物无不归于“道”,而不知其是主(因道一相,万物皆道体也。一相无主无客,故不为主),故唯道唯大也(可名为大)。要领悟“道”的无主客、无私欲、无得失、无名利、无大小的非极性属性。
正因为“道”无私无欲、无利害得失、无主客大小,才成其大。能向“道”的这些属性发心,就叫发菩提心;能以“道”的这些绝对属性为追求目标,必得道无疑,故为“能成其大”。
二、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道”与万物的展现机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段话,极妙地说明了极性世界因缘生法的规律。极性世界的一切事物,皆以因缘和合而生,亦以因缘别离而灭。“道生一”,“道”是非极性状态,周敦颐以无极表示。“道生一”,可对应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太极是隐极性的非极性态(太极态“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还未极化为显极性;而“一生二”则极化为显极性,成了阴阳二极的分判(称为二仪);“二生三”,是指极性世界的任一事物要产生另一事物时,必须要经过阴阳二极的事物合二为一,形成两极互交互感的“中和态”,才能进一步化生。这两极互交互感的“中和态”,就称为“三”;“三生万物”,是指极性事物的演变生成,皆要以此“中和态”而生“万物”。这在佛陀的教法称为因缘生法。但佛陀又明确指出,因缘生法非第一义,“非因缘,非自然”。所以在相对真理来看,因缘生法千真万确。但以究竟机制来看,应是前面讲的现量机制。其实,直接就是道生一,道生二,道生三,道生万物。
佛陀讲:“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是说“清净本然”的实相本体(道),直接现出山河大地来。犹如镜子直现镜前物像,而不是先现这个人的头,后现他的上身,再现他的下身,而是顿现全身,并无先后次序。再如电影放映,胶片上每一格图案就是一个现量。从比量看来,连续放映则有先后次序,这适用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因缘法。但从机制原理上讲,并非如此,而是一幅幅“现量”的连续表达过程。从因缘生法来看,是张飞骑马跑上了当阳桥;但从机制现量来看,张飞不存在跑上当阳桥,而是直接现在当阳桥上。我们眼见的一切主客现象,皆于放映雷同,只不过是“屏幕”不同而已!电影图像在白布屏上显现,而我们所见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众生万物皆在妙明真心上现,或谓在实相本体的大圆镜(玄览)上显现(放映)。每个人的“软件”就是我们的电影胶片,将早已拍摄好的胶片这一生来放,也就是说将一格格的胶片连续来展现,连续每一个“现量”,就成为我们天天日日、岁岁年年所见所闻的一切:昼夜的交替、月圆月亏的盈虚、日月的运转、四季的更迭等等,都是一幅幅现量刹那刹那展现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