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 页)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家称人人皆有佛性),目的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失其所”(不失本性之妙明)而“长生久视”(长生久视非肉身不死,而是法身常住、法眼常明)。堵死识心之思维,开显本具自性之妙,才可称“死而不亡者寿”。老子讲“知常曰明”,“常”是自性本体的不生不灭状态,“明”是自性本体无相无为的照性。只有自性的状态属性“不亡”,是“无量寿”、“无量光”,不生不灭。而极性识心的思维是刹那变化不停的生灭过程,如早上高兴,下午哭啼。高兴早上“生”而下午“死”,然而会高兴和哭啼的自性本性则“久”而“寿”,永远是不会死的,否则再也不会有高兴与哭啼等生灭相用了。
老子明白,只有“为无为”,才能“无不治”。“治”者治其极性观念也,治其二相思维也。只有达“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不为”才能“无不治”,“无不治”则“无所治”。“无所治”即是究竟一相,无处下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逼拶“智者不敢弗为而已”到妙明自在无碍、体用一如时,必然大用现前,言谈举止、起念动念,常“无知无欲”、无不在道、无不是真如妙性的现量现前,一切现成。所以,无识心分别者、自性开显者,必是朗朗荡荡,无拘无束,无丝毫界相,唯此自性本体(佛法称:唯此一心;老子称:唯此一“大”),万物万法皆是道(庄子曰:“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稗稊”,“在瓦甓”、“在屎溺”。“汝唯莫必,无逃乎物”),寂湛圆明,焉有二相极性分割?!
的确,认识到道“无逃乎物”,物无逃乎道;道不异物,物不异道;道即是物,物即是道,达此境地,必然事事无碍,“从心所欲,不逾矩”。入此“不二”之境的障碍,就在于吾人的极性心识和“有欲认识”。从认识论上破除极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故禅宗用“剿绝情识”,“斩尽葛藤”的“不敢为也”,达“无为而无不为”的“不二随顺”,“逢物直达,知其本源”。 (达摩语)“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常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马祖道一语)“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何处有许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究竟一相,无二相之知见)。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 (黄檗语)
用老子的“道”讲,宇宙万物,有情无情,无非是“道”的体现,故唯此“道”而已,无二亦无三,万事万物皆是“道”之现量,时时不离此“道”,事事皆在此“道”,当下即是此“道”。故老子称为“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无处不有“道”,无事不现“道”,无物不是“道”。识达此理,才能“无不为”,“无不治”。故禅宗公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庭前柏树子”,“吃茶去。”问“如何是佛?”曰:“麻三斤。”诸如此类,在极性思维中是无法理解的,但非极性妙明开显后,在明心见性者看来,却是句句对机,无不是妙用,无不是大道的朗然呈现。
要透视宇宙万物的真相,必须关闭二相“有欲”的认识通道,开启一相“无欲”的认识。“无欲认识”达到“常使民无知无欲”的状态,“玄览”无疵,自然会“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最终必至“知常曰明”的自性开显。所以,“常使民无知无欲”,才是常使民“大知大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才是使夫智者“随心所为也。
3、破妄显真,妄真同妄
《列子·仲尼》曰:“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发引千钧,势在等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无意则心同”者,无妄皆同一真也。心体本来清净本然,无有妄念识浪,犹湛水无风,自然恬静一相。无极性识念(无意)之分割,自然心体同一不二,故曰“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者,意在“取掉有限,自然无边”。宇宙本体,原本一相,只因“有指”的极性分割,造成观念上的无边有限感觉,犹如无边虚空本自一相,只因日月星辰等天体故,形成局限分割,致使无边一相之虚空似有相界阻隔。一切“有指”,便形成一个具体的存在,这种极性观念,使人们无法透异见同,所谓的见相著相、见水沤忘水、见有忘空、见末忘本者是也!所以,只要“无指”,自是一相,一相“则皆至”,“皆至”必然一相。
“尽物者常有”,是指凡物皆有生灭、有限一切有限之物的生灭,均在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