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前在人们心中只是一种不上档次的大众低档食品。
那么,羊肉烩面将如何改进?它将向何处去?它能否担负起振兴我国速食连锁业的重任呢?
回答是肯定的!
我在《红高粱快餐的创业计划书》中谈了“羊肉烩面如何改进——它向何处去?”、“红高粱羊肉烩面店选在郑州何处最佳?”、“投资及效益分析”等。这个报告洋洋万言,帖汉卿的老伴一口气读完,兴奋地对帖汉卿说:“烩面终于有希望了!红高粱能为烩面插上翅膀,他能成功。这个小伙子有梦想,是个干事业的人!”
没有她,可能也就没有红高粱(2)
帖汉卿说:“中!你说这项目不错,我就支持他一下。”
于是,王福林、帖汉卿很快就投入到了红高粱的筹备之中。不过,他们一到红高粱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俺俩最多在这里干两个月,帮你把店开起来,生意一稳定,俺俩就走,这叫‘扶上马,送一程。’”
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1995年春节过后,王副总、帖总监和我开始了实质性的筹备工作。
筹备一开始,我们就产生了分歧:到底如何设计红高粱?我的设想当然是快餐模式,比如,采用自助式点餐服务系统,以红色为主色调;而王总则希望采用中餐服务模式,即桌前服务;帖总监极力反对红色调,因为回族“喜绿爱白”。
有时我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为了说服他们,我常说,这样做才叫快餐,那样做不是快餐是餐馆。可王总一急就反问道:什么是快餐,你说快餐与餐馆有什么本质区别?
你别说,王总这么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对呀,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有些事,看似明白,可要说清楚,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什么叫“好吃”?要说明白,真需要不少学问和知识。
其实,我在后来红高粱快餐的实践中,一直没忘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1997年我在广州一次关于快餐发展研讨会上演讲的时候,突然找到了答案,找到了餐馆与快餐的本质区别。后面我会专门谈这个问题。
虽然我们争论得非常激烈,但我发现,我们之间不仅彼此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对如何经营好红高粱有了更多的见解。
不记得哪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几个人在一起,都是同一种观点时,说明其他人是多余的。
记住:争论也是“生产力”。
做一把手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要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即便真理在你手中,也不妨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愿意给你提意见,甚至愿意与你争论的人,只能说明他有责任心,他对这个事业感兴趣。
凡是对老板一言不发或对老板总说“对对对、是是是”的人,都是对企业缺乏责任心或对老板不满的人。
中式快餐当时在郑州是个空白,顾客也没有快餐的概念,但我预感到,快餐市场和顾客需求是非常大的。我决定抓住这个商机,把一种风味食品变成“快餐模式”。
对我来讲,经营快餐也是第一次,到底如何搞才适合中式快餐的特点,才能使得顾客满意,自己也没有任何把握和经验。总而言之,红高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面对这样的工作,更多的不是靠经验和常识,而是靠想象力和悟性。
我愿做更大的努力,去说服这两位老人。后来,我们在大方向上基本趋于一致。而且,我们三人还做了基本分工:我主管装修和经营,王副总主抓管理,帖汉卿作技术总监,主要负责烩面质量和技术培训。
筹建工作进展顺利,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具备了开业条件。
现在,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还是令人喜悦和愉快的。
通过筹建这家红高粱店,我学得到了不少快餐的常识:由于快餐要求速度,所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匹配”问题——即“售卖与生产之间的匹配”:既不能让“烩面等人”,也不能让“人等烩面”。因为烩面存放超过5分钟,“卖相”就不好了,而且会影响口感;相反,让顾客排长队去等烩面,也会影响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这个难题,看似简单,解决起来确实非常困难,我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营业高峰期,越是客人多的时候,我们的出品速度就特别快,能确保客人点了餐、付了款60秒内就可以得到所要的烩面。然而,在低峰时段,客人往往要等候3…5分钟,原因是什么呢?
从常识上看,客人少应该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