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孙膑论兵的竹简,经过整理、注释,编纂为《孙膑兵法》,由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2月出版。共364简,1。1万余字,分上、下两编,各15篇。上编直接辑录孙膑的有关事迹和言论,下编是否完全属于孙膑的论著,尚难确断。1985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将下编移出,补入“五教法”一篇,共16篇、294简,文字亦有较多修正。这批竹简由于自然剥蚀和出土时发掘上的原因,残断散乱十分严重。虽经文物部门大力整理,已不能恢复原貌。但可以看出,其书应是孙膑及其弟子所著。该书继承了《孙子兵法》等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上都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孙膑兵法》问世之后,虽曾失传,但在《史记》、《通典》等古籍中仍然保存了少量佚文,在历史上颇有影响。孙膑提出的“围魏救赵”(见桂陵之战),已成为军事史上一个著名战法,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给予了高度评价。竹简《孙膑兵法》出版后,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该书因袭五行相生相克之说,杂有一些迷信观念,则属糟粕。
庞涓
战国时魏将。早年与孙膑同师学兵法。公元前354年率魏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派兵救赵,齐军在孙膑 策划下,出兵袭魏大梁,迫使他回兵救援,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被擒。公元前342年领兵攻韩,次 年齐救韩,采用孙膑逐日减灶之策,诱使他日夜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太子申被俘,涓自杀。
苏秦
中国战国时纵横家。纵横家兴于战国后期。当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到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为定局,故凡联合关东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而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有关苏秦的事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岁,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他先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和赵肃侯,但都未成功。接着又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他因得罪燕易王而亡齐,齐大夫嫉恨苏秦而使人刺之。司马迁在写《苏秦传》时,发现不少有关苏秦的记载不可信,有张冠李戴之误。但他在处理苏秦的事迹时,特别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错误。经过不少学者的考订,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湣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湣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31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汉以后该书已亡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11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13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张仪(?~前310)
中国战国时期纵横家。魏人,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前310)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战国策》记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讦对方。但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张仪在当时名声颇大。是能左右天下局势的大人物。《荀子·臣道》则认为他和苏秦皆巧敏佞说,善取宠于上。司马迁一方面称张仪有“言纵衡强奉”之功,一方面也说他是通于权变的“倾危之士”。《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10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此书汉以后已亡佚。
《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