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2/4 页)
部尚书都羡慕的眼睛发红。
“儒道双修,很辛苦吧?”
“全仗陛下指点有方,借着陛下的洪福,微臣方能一举建功。”不辛苦,演戏有啥可辛苦的?用枪手都辛苦的话,那在场的其他人还不得勒脖子上吊啊?
“嗯。”嘉靖满意的点点头,这就是他想要的〖答〗案,借着这个机会,他也想给新科进士们上一课,让他们知道在嘉靖朝做官,应该秉承怎样的理念和风格。
“对了,你开蒙得晚,现在还没有字吧?”
“陛下英明。”
“你道家的老师仙逝得早,儒家的老师顾虑又不甚周全,师徒一场,朕却不能亏待了你。这样吧,借着今天这个好日子,朕赐个字给你,嗯,就叫‘探huā’如何?”
“……微臣谢主隆恩。”嘉靖的突然袭击,搞得刘同寿都是一阵诧异,以至于他反应都慢了半拍。
赐字探huā?这比考出来的那个探huā含金量还足哇!这不是名词的问题,而是荣誉!想想看,考出来那个,三年一次,每次都会换个人,而赐下来这个却是绝无仅有,天下独一份的!
刘同寿都迷糊了一下,其他人的反应更是可想而知。夏言等人有心出声劝谏,却找不到先例。
就算皇上跟小道士那个玩笑似的师徒关系不作数,但新科进士,本来就有天子门生之称。老师给徒弟起个字,有啥可奇怪的?这规律也只能在刘同寿身上应验,能撑到殿试这一关的,即便是年轻人,也是那种自幼苦读,早早开蒙的,又岂能无字?
新科进士们更是晕头转向,真正是悬梁刺股,不如道法高深啊!枉自大伙儿读了这么多年书,不如皇上金口一开。就算没有功名,就冲着皇上赐的这探huā二字,就已经足慰平生了,走到外面去,逢人便称:刘探huā,这是何等赏心悦目的一件事啊!
吴山当场就呆滞了。
他辛辛苦苦做戏,终于把跟刘同寿的关系撇清了,只是付出的代价却超乎想象!随着,皇帝赐字探huā之事风传天下,他这个真正的探huā郎很快就会泯然众人,既生瑜何生亮,有了刘探huā,谁还会记得他这个吴探huā呢?
人生际遇之惨,无过于此啊!
实际上,他并不是最惨的那个,就在殿内纷乱之时,外面的唱名也已经结束了。唯一没被唱到名字之人,正孤零零的站在圈外,满面惶然。
黄齐贤的不祥预感应验了。
看着其他人庆幸中带点同情的目光,他很想大吼一声,这嘉靖朝,到底还有没有道理可讲了啊?未完待续
第199章 什么情况
觐见罢,接下来的事儿,跟刘同寿就没多大关系了。
发榜公示之事,由礼部全权负责;嘉靖皇帝事毕回宫,而正式的御街夸官之荣耀,属于三位鼎甲,刘探花已经抢过状元郎一次风头了,当然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没完没了。
按照规制,其他的进士应该去礼部衙门候着,等前三名游完街,大伙儿一起吃顿庆功饭,这个程序叫琼林宴。
刘同寿本有心开个小差。这年头没有网络,没有人肉搜索,当面错过大神,日后谁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可还没等他开口请假,一个笑眯眯的胖子出现在他的面前,一句话就打消了他所有的杂念。
“陛下召见,刘大人,这就跟咱家走罢。”
刘同寿扁扁嘴,不甘不愿的跟在了黄锦后面,甚至还依依不舍的回头张望了几眼,赢得了无数的艳羡和赞誉之声。
羡慕是必然的,这里面有个规格问题。
御赐琼林宴,别看有个‘御’字,其实跟嘉靖本人的关系不大,他顶多就是在礼部请旨的时候,做了个批复而已。进士们可以自豪的,顶多就是有机会跟皇帝共用了一个厨房,吃了御厨做的菜罢了。
别人吃大锅饭,刘探花却得到了皇上的亲自召见,说不定还有小灶吃,其他人怎么可能不眼红?也就是刘同寿名声在外,新科进士们已经接受了他是御前红人的事实,要是换个别人,吸引的恐怕就不单是羡慕了,而是仇恨。
有了吴山和黄齐贤这两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至少在明面上,没人敢表示出对刘同寿的不满了。跟小道士作对的人,一个是功名成色削减一半,另一个则是直接被黜落了!一个比一个惨,就像是冥冥中有神明护持一般。试问谁还敢得罪这样的人?
加上小道士临走时,那**的一回眸,更是给墙头草们创造了契机。
苟富贵,不相忘;贫贱之交不或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