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第3/4 页)
,我也不会成为你的敌人的,只要你能在三年之内,将关中治理出来一个模样出来,本王一定为你设下庆功宴,为你庆功!”顾同决然的放下了心,一点也不担心可能会发生的不可测之事。因为担心无益,倒还不如彻底的放手,来换取辛弃疾的归心。
辛弃疾还想说些什么,却被陆游打断了话,陆游看着辛弃疾说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你我一身的个夙愿吗?怎么现在大好时机就在眼前,你却这般推诿,稼轩,答应王爷吧,我相信,今天咱们的选择一定不会有错的!”
陆游的话,也让辛弃疾明白了自己真的推诿过了头的话,只怕会失去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是以也不再做作,直接点头答应道:“王爷既然有心,那么老夫怎么会胆怯,不就是三年嘛,王爷尽管放心就是,三年之后,我一定还你一个安定、平稳的关中大地,若是不然,王爷到时只管问我罪就是。”
辛弃疾终于表态答应,顾同心中自然大喜,连忙说道:“得稼轩公,放翁相助,平定天下,复原河山,指日可待也!”
顾同的欣喜,辛弃疾能够感受得到,但是此刻他的心早已经飞到了关中大地,一颗心思,已经在想着该怎么样治理这片沦陷异族之手数十年的土地,是以稍作谦虚之后,就直接向顾同请示道:“王爷可都还有什么交待,若是没有,我想和放翁在关中诸州走一走,转一转,也好为将来治理打下基础。”
对于辛弃疾的这个请求,顾同自然无不答应,不管想到目前陇东、陇南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收复,金兵难保没有余孽残留在关中,出于对辛弃疾和陆游安危的担心,顾同说道:“就让我身边的侍卫随着二位随意视察吧,至于稼轩公说的交代嘛,具体到是没有,只要您能三年后给我一个锦绣河山就是了,哈哈。”
于此笑声之中,辛弃疾和顾同结下三年之约,可能连辛弃疾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就此之后,他与关中这片土地,结下了永世之缘!
第369章 隐患代价
辛弃疾风风火火的带着陆游奔赴已经被晋军实际控制的关中诸州视察民情,为三年之后的约定开始努力准备,但是对于顾同来说,不论是辛弃疾还是陆游,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南下的始端,一个真正和大宋朝廷接触的开始,或者说,是与那些唇枪舌剑就可以杀人于无形的士大夫权益阶层‘交火’的开始。
打了那么久的仗,不管是面对蒙古人还是面对女真人,顾同从来没有紧张过,可是现在,他的内心不停的颤抖,他明白,领军作战,大不了一死,而要是在和南宋权贵阶层的交手中失利,那么,就算是想死,也都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顾同却无法退身,也不能退身。
正如临安城中的宁宗赵扩下的批语一样,此时此刻,叛金归宋的顾同实际上已经算是在金、宋两国作出了明确的选择,如果退缩,或者是就此独‘立出去,那么不论是女真人还是宋人,都无法容忍他的存在的,到时候,女真人说不定会与宋人达成联盟,就是草原上的蒙古军队,兴许也会南下趁机要自己的一口。
比起这些,在顾同的心中,还有一个不能退缩的理由。
穿越千年,重活一世,他的理想,还没有实现,蒙古汗国依旧发展,乱世局面,并未有所改变,而真正让国人就此沉沦下去的程朱理学,才刚刚开始,顾同想要做的不仅是在政局之上阻挠、抗击蒙古大军,更要在思想上,将目前还处于孱弱地位的理学思想板正回来,‘存天理,灭人欲’,失去了人情味的理学,绝对不是适合一个国家长久哲学思想基础。
这条路很难,但是,没有回头路,顾同只能坚定的走下去。
何方在辛弃疾和陆游走后,就来到了顾同的身前,不过看着他愁眉苦思,也就没有打扰,直至顾同抬头,才看到何方依旧等待。
“先生何时来的?却也不说一声,害得我好生怠慢!”顾同连忙起身邀请何方坐下,对待何方的态度,与当初无二。
何方看着顾同为自己斟茶倒水,心中也是感慨的很,随着顾同一路走来,不管顾同的爵位怎么增加,手下的军队怎么变多,不过自始至终,顾同对于他的态度却好似从没有变过一样,这种恭敬,没有因为金国旧臣的投靠而有所改变,也没有因为辛弃疾、陆游这样的南宋名流归附而改变,两个人坐在这里,好似当年顾同领着军队冒着暴风雨突闯进兀立特部一样,熟悉,温馨,暖人心怀。
“先生是有心事吗?怎么沉默不言?”顾同担忧的看了眼何方,见他面色沉重,又不言语,只是目光复杂的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