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2/4 页)
如何解决非竞争性政党自身建设动力机制不足的问题,是任何长期执政的这类政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说竞争性政党是在选民定期的选择和其他政党的竞争下不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以提高自身的政治竞争力的话,中国共产党则必须按照“*”的要求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以提高自己的合法性。因此,“*”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和完善自身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的要求实质上是人民的要求,是执政党对人民要求的回应与践行。换句话说,人民的要求和最终选择是加强非竞争性执政党自身建设最根本的外在动力。如果党不能自觉地将这种外在动力转化为自觉的内在要求,在没有即时的政治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就可能丧失与时俱进地完善自己的内在动力。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提高执政党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迫切性。
内部*机制关系到竞争性政党的竞争力,对长期执政的非竞争性政党来说,党内*更是党的生命
任何一个政党要把自己的广大党员、干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就必须有一定的原则来规范其内部运作。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党内部运作的基本机制是*原则。这主要表现为:党的决策均由党的权力机关讨论表决通过;党的干部以及党所推荐的各种公职候选人乃至党所提出的总统候选人等都由党内选举产生。如前所言,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政党作为“政治市场”的“厂商”,内部*机制是关系到其自身政治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政党没有一定程度的党内*,就不能对公民的利益要求随时进行调查、收集和整合,就不能集中本党的智慧,也就不能保证在政治上符合选民意愿和形势需要的竞选纲领,就不能吸引更多的选民。如果一个政党没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党内*,就不能保证把本党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成员推举出来,那么在竞选中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击败。如果一个政党没有一定程度内部的*机制,就不能充分调动全党的力量和每一个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全力以赴地投入竞选。因此,我们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党内部实行*机制虽然有政治文化传统因素、政党阶级属性等因素,但主要还是在外部压力下保持自身生机和活力、提高自身政治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种不自觉的必然选择。
党内*对提高竞争性政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非竞争性执政党来说,党内*更是党的生命,关系到其执政地位甚至生死存亡。一个掌握国家机器的执政党在没有即时外部压力、政治对手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党内*,就可能功能退化,执政能力式微,失误频频,丧失生机活力,就不能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乃至丧失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被人民所抛弃。
只有充分的党内*,才能在全党形成*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党员才能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充分表达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才能把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全党的智慧集中起来。只有发展党内*,才能使全党始终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对领导干部实行切实有效的党内监督,不断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问题。苏共、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印尼专业集团、日本自民党等几个大党老党都是因缺乏*和*而丧失政权甚至*的。这些教训从反面揭示了“党内*是(非竞争性)党的生命”论断的深刻含义。 。 想看书来
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的意义、路径与策略(3)
党内*必须制度化,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制度化水平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主要政党,其制度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已经比较成熟。它们对于自身活动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规范,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原则,如决策制度、选举制度、经费筹集制度、纪律维护制度、党员活动制度等等。即使有些政党对自身活动做出的制度规范不多,主要依靠一些惯例来规范,但这些惯例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具有实际的权威和约束力,并且这些制度与议会*政治的一系列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相互配套,使党内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按章运行。
*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而党内*制度化是党内*的根本组织保障,实现不了党内*制度化,就实现不了真正、完全的党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