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始交不慎,后必成仇。
——申居郧
移情之巧——成连教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琴师叫伯牙,他自幼爱好弹琴,但琴艺提高不快,后来他拜成连老先生为师。
成连是个琴艺超群的民间琴师,他感到伯牙虽学琴刻苦,技艺也不差,但情感不足,终不能达到精妙的境界。于是,他带伯牙去东海陶冶情感。二人坐船到了蓬莱,成连留伯牙一人在山上抚琴。初时仍无进展,后伯牙收琴起身,观赏蓬莱景色,见宁静的山林在薄雾中隐约迷离,显得那样幽丽、沓冥;海浪由远而近,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哗哗的响声。顷刻,海浪退去,一切又恢复了迷人的平静。伯牙看着看着,顿觉心胸开阔,感情起伏,情不自禁地拿起琴,合着这大自然的节拍,奏出了雄壮而优美的旋律。其后,伯牙慨叹地对成连说:“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带我到这儿来了,你是让大自然这个老师帮我移情啊!”
后来,伯牙在成连老先生的指导下,琴艺大进,作出《水仙操》等琴曲,流传于世。
射入缕缕阳光的远处林间小径,寂静的小河湾,绿茵茵的草地上,朴实无华的蒲公英,迎风摇摆的黑麦,凝滞在道路上空的云朵……这是培养孩子们审美感的“活的课本”。
——A·马尔库沙
做医生以救人为本——宋代名医钱乙成为儿科之圣的故事
钱乙(约1032…1113)是宋代有名的医生,被后代医学界称为“儿科之圣'。他的父亲叫钱灏,是个针灸医生,因家穷,在钱乙出生以后不久的一次外出行医中失踪。随即母亲去世。孤苦伶什的钱乙,从此一直生活在姑母家中。
钱乙的姑夫姓吕,是个民间医生。他心地善良,很疼爱钱乙。有人看病时,他常常让钱乙站在自己身边,看他切脉、诊断病情。没有病人时,姑父就教钱乙认识黄连、当归、白术、甘草等药名和药性。
钱乙10岁时上了学。每天放学回来,钱乙仍保持儿童时的习惯,坐在姑父身边,看他开药方治病。
时间长了,钱乙发现来找姑父看病的多数都是穷苦人。他们看完病后往往露出为难的神色说:“吕大夫,我只有这点钱,怕不够付药费吧?”姑父总是说:“没关系,没关系!”有的人实在身无分文,就只好留下几个鸡蛋或一把青菜顶药费,姑父也从不计较。他告诉钱乙说:“做医生以救人为本,不能像商人一样唯利是图。只要看好病就是医生的最大快乐。”
姑父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医德和对穷苦人的深厚感情,使钱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4岁时,念过5年书的钱乙已成了姑父的得力助手。他主动帮姑父抄药方、配药,给病人上热敷、针刺等,既帮了姑父的忙,又学到了医疗知识。到了十七八岁时,钱乙就可以单独处理一些小病了。
一天,钱乙送走一位白痴小儿病人后告诉姑父说:“我看,有许多病都是儿时得病的后遗症,可见治愈小儿病非常重要。”“你说得对,可惜姑父在这方面医道太浅,以后,你就在这方面下工夫吧。有志者事竟成,以后家里看病我承担,你抽时间看看书,到外面走走,对提高医道是有好处的。”姑父诚恳地说。
在姑父的鼓励和支持下,钱乙决心摸索一下儿科疾病,让孩童少遭夭折,让老人少受丧子之悲。他把古医经中所有儿科病的资料都集中到一起,加以对比研究,并跑遍各地,边行医,边广泛采集民间治疗小儿科病的土方。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在汉代名医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施治法”,还研究出几十种专治小儿病的药方,成为一代名医,博得了后人的赞扬。
一年之计,莫如树壳;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爱因斯坦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徐特立
《本草纲目》是这样写出来的——李时珍的父亲支持儿子立志从医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的父亲李言闻,也是当时著名的医生。一天,他对李时珍说:“为父不希望你学医,有你哥哥帮我就行了。你知道,这年月学医是被人看不起的呀!在史书里,医学被称为末学杂流。你还是趁年轻多读点经书,准备应试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