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掩饰的汉奸论调。他还批评余光中在《山河岁月话渔樵》中对胡兰成文笔的赞扬。这和胡秋原在抗战期间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救亡运动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成为“愤怒青年”李敖的靶心
任卓宣和胡秋原因其“历史问题”——早年曾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赴台后常常成为论敌“揭老底”的对象。在60年代初发生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中,有“愤怒青年”代表之称的李敖,以第一速度投射他的反抗力量,向周围环境表示他的强烈不满与攻击。其中发表在1962年2月1日出版的《文星》上《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一口气点名批判了四十位名家学者。其中一个重要靶心是胡秋原。李敖诊断他得了“超越前进病”:“这些文化选手们,一方面对中国文化假惺惺的不满意,一方面对西洋文化热烘烘的掘根子。这一派的*师就是胡秋原。胡秋原在《超越传统派、西化派、俄化派而前进》里,口口声声劝人‘由门户之争解放出来’,却没有想到他自己正是门户之争的健将!他并不是什么‘独立而向前’的‘两不属’的人,他实在属于‘传统派’中的一个流派。”他说,胡秋原的论调,跟三百三十年前徐光启的“超胜”论,跟二十七年前张季同的“创造的综合”,跟香港唐君毅的“超越论”“同出一厂”。胡秋原迅即在同年3月1日出版的《文星》上发表七万多字的《由精神独立到新文化创造》,文中称李敖是“梅毒主义”。声援他的还有郑学稼、徐道邻等人。李敖为此写了《我要继续给人看病》作反批评。其中任卓宣助战最为卖力,发表有《中西文化问题之总结》、《为西化问题给胡秋原打抱不平》等文章。
双方论战均不冷静,互扣对方红帽子,把文化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如《文星》杂志说胡秋原是“与*联合战线的闽变分子”,是“狄托第二”,“在伦敦住*招待所”,“做过《文汇报》主笔”,要求警备司令部出面调查,并在《中央日报》显著位置登出特大广告。胡秋原只好于1962年9月18日宣布起诉,进入法庭,并写《此风不可长》、《诽谤集团公然煽动政治清算问题》两书,其中也为“闽变”的十九路军辩护。后由二十五位“*要人”出面发表声明调解,无结果。由此可见,所谓“中西文化论战”所包含的政治内容,是再明显不过了。李敖由于触犯了党政要人,尤其是他要求当局开放政权和实行*的自由主义的主张,构成了对国民党政权的威胁,故无法为国民党所容,1965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封闭了《文星》杂志。1960年3月,国民党召开三中全会,胡秋原扩大事态,说《文星》老板的后台萧同兹“背党卖国”,乃与“匪帮”盲进运动相呼应,弄得萧同兹被动,李敖也以“叛乱”罪于1971年3月19日被捕,后被判刑十年。
但李敖把牢底坐穿恢复自由之后,仍不停止对“胡天胡地胡部长”的攻讦,仅1988年就写了《胡秋原冒充胡部长》、《胡秋原“诚实”吗?》、《蒋总裁口中的胡同志》、《胡秋原式的“患难之交”》等犀利的杂文。这些文章以翔实的史料,证明胡秋原的言行确有不相一致之处。胡秋原长期游离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左翼与右翼之间,难怪左派说他右派,而极端的*人士怀疑他为左派乃至为*分子“所包围所利用”,还有西化派指他为传统派,而传统派说他根本上是西化派。这便使李敖有空子可钻,去抨击胡秋原以折中为名的保守论及其政治上的“两面派”之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胡秋原(8)
在乡土文学论战中挺身而出
虽然胡秋原属于承认中国文化有不足,希望借助西化来加以补救的主流折中派,但就其选择而言,常常会不自觉偏离这种貌似公允客观的立场,往左或右的方向游走。如果说在与李敖论战中他是偏右的话,那么在1977年夏季掀起的乡土文学大论战中,胡秋原无论是政治立场还是学术观念均明显左倾。
那时国民党御用文人彭歌在《联合报》上发表了《不谈人性,何有文学》的文章,对乡土作家陈映真、王拓、尉天骢公开点名,作了严厉的政治抨击,再加上余光中在《狼来了》中扬言要对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信徒的陈映真“抓头”,整个台湾文坛由此陷入一片悲愤、焦虑和恐怖之中。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胡秋原在1977年9月出版的《中华杂志》上,刊出《谈“乡土”与“人性”之类》,对彭歌的文章提出掷地有声的批驳。声援者还有徐复观、郑学稼这些老一辈理论家。这些文章均以严正的态度和恢宏的器识,批判了反对乡土文学的论调,维护了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含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