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4 页)
、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等称呼。其实这些头衔没有任何实际管辖范围,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
清代也是这样,最著名的称号是大学士,有了这一头衔不得了。乾隆时期把大学士具体化了,定出三殿、三阁、大学士之制。三殿为保和殿、文化殿、武英殿、三阁为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每一大学士分别有殿阁之衔,如文化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一般尊称之为“中堂”。
身份待遇不同于物质待遇。世界各国都一样,几乎都有身份的待遇。在英国皇室,有封爵士头号的习惯,动不动把某某人封为爵士。这个爵士有什么相应的报酬吗?没有。它只是一种荣誉,一种满足人们心理愉悦的需求。
再例如清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生通过县一级的考试,称为秀才,秀才参加省一级的考试,通过后叫举人,举人就成为了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举人再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考取贡士的人还要参加殿试,也就是在保和殿举行的考试。殿试后根据成绩将考生分为三级,称“三甲”。头甲三名,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依次为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后,都将授予官职,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任编修。其他人任庶吉士。三年以后皇帝大考,根据成绩再委派其他官职。
小时候看古代小说,经常看到秀才、举人。秀才和举人是个什么职务?其实什么官也不是,只是一种显示学问的称号。但有了这头衔就可获得社会尊敬以及各种待遇。因此,头衔和称号与物质待遇密切相关。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无形资产”。有了无形资产,就可以获得有形资产。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总起来看,等级的划分的确有它的客观基础,那就是人的体能、才能和技能的差异。人有多少差异就有多少等级。因此,等级制的诞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也是社会竞争的一种产物。如果完全没有等级,那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优劣不分,平均主义,那也不行。
但等级制不能过分。譬如,一个官员若有了品位,那么与他相联系的无不随着鸡犬升天。过去看小说常见到什么“诰命夫人”,男人升官,女人也跟着尊荣。有一天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