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恐惧的型态变化万千,人人各有所惧,换算起来,每一样东西都有人害怕;我仔细观察形形色色的恐惧,发觉其中的变量可以整理分类,我把它称为“恐惧的原型”,呈现于本书中。繁多的害怕情绪,都属于这些原型极端的变体、扭曲,或者转移。我们习惯于把未处理、未克服的害怕转嫁到一些无害的替代品上,与真正点燃我们恐惧的引信相比,替代品容易应付,但恐惧却是躲都躲不掉。
恐惧的原型与我们的存在,以及这世界上的两大矛盾有关,我们身处无解的对立情境中。我想打个比方来说明那个我们没有感觉到,但又确实存在,令我们恭敬不如从命的天体中的两大矛盾。
我们存在的世界有四种巨大的动力:地球循着一定轨道绕日而行,太阳是中心,地球的运动我们称为公转,是一种循环。它同时也绕着自己的轴心转,这种运动称为自转。由此产生两种互相对立又互补的力量:万有引力与离心力。天体因而保持运动,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万有引力维持地球于不坠,一直把地球拉回中心,有一股稳定的吸力。离心力会向外扩张,脱离中心点,有意图摆脱掉某些东西的趋势。当这四种动力均衡和谐时,宇宙才会有秩序、上轨道,而其中任何一种动力比重太大或停顿下来时,都会天下大乱。
让我们想象一下,假使地球失去其中一个动力,譬如不再绕日而行,不再绕着轴心自转,超越了行星的规模,很反常地像太阳一样成为中心,于是,其他行星就得绕着它运行。地球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自订法律活下去。
若是地球不自转,只是绕着太阳运行,它的规模就低于行星,降一级变成卫星,如同月球,永远向着太阳的一面,没有自主能力。这两个假想都会破坏行星惯性服从以及独立自转的规律。
继续往下想象:如果地球失去万有引力,即向心力,仅有离心力,在混乱中曳出轨道,也许撞上别的天体,坠毁成碎片。假若地球徒有万有引力,但失去平衡的离心力,则势必变得凝滞僵硬、没有变化,或者当另外一种力量出现时,它无力制衡,被曳出轨道。
回到我们先前打的比方,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太阳体系中的微粒,也有一定的规律要遵守,上述的动力才会变成我们不自觉的力量,持续潜伏着,与天体运作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只消把每一种基本动力架构到人的层面,转译为心理,与我们的心灵作对照,就会发现从生命延展出来的两大矛盾,而每一种恐惧原型都与这两个矛盾有关,寓意深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言 战胜恐惧,求得心灵和谐(3)
心理学上说的“自转”表示人的性格,独一无二的个人。绕日而行的运转表示服从大格局,为了顾全大局,自治权以及个人意愿都可以受到限制。由此我们谈到第一个自成一套的系统,不愿臣服于人类整体,与大局对峙的矛盾。
地心吸引力与我们内心对永恒与稳定的向往一致;离心力则符合我们不断向前、追求变化的意态。如此,我们也谈到了另一个矛盾:同样与大局对峙,一面拼命经营永恒,一面又求新求变。
以宇宙为例,可以类推出四种基本的挑战,人类在自己身上也找得到相互抵触、同时互补的动力。它们千变万化,与我们形影不离,不断向我们索讨新的答案。
第一项挑战,譬喻中的“自转”,我们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肯定自我的存在,与其他人有所区别,个性如假包换,无人能取而代之。汲汲营营追求与众不同,疏离感日增,午夜梦回,寂寥的大浪打过来,恐惧便如潮涌,对我们造成威胁。种族、家庭与民族,年龄、性别与信仰,职业或社团,使我们与别人相关联,互为生命共同体,但“我”仍然是一个独立、具有特质,与别人不一样的个人。例如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绝对不会混淆,这实在很有意思。我们的存在有若一座金字塔,具有所有建筑物的基础与共同性,但越是接近塔尖,就越特别、越异于其他建筑物。在个人化的过程之中,荣格如此称呼成长的程序,接受以及发展自己的特色之时,我们会渐失归属的安全感,不再“与别人一样”,继而在彷徨不安中,体会到作为一个个人的寂寞况味。我们越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就越感到孤寂、不安、不被了解、被拒,甚至被排挤。与此相反,如果我们不敢探险,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把自己藏在群体的规格之中,如此一来,我们的人与人格就不臻完整。
第二项挑战,譬喻中的“公转”:我们对这个世界、生活与周遭的人敞开心扉,与人交往,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