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依法取缔的民办院校,这些都充分显现了民办院校所面临的生存问题。
二、变相竞争的盲目性
它最直接的表现在招生方面。生源是民办院校生存的土壤。有时也充当了评估民办院校合格与荣誉的标准。网上包括教育机构评出的“全国十大万人民办高校”“全国十大民办高校”。求生源、讲规模导致了在招生的盲目性。在高考前夕,可以看到很多都打着“学历+技能=百分百就业”的招牌。充统招的名义,利用广告效应,大肆宣传,给学生很大的误导。根本不能保证很好的享受所谓的教育权。根据笔者在高三所知,高考的前两个月各地的招生人员聚集一地。通过“美女效应”语言技巧多种手段在班里毫无顾及的进行招生宣传。在我印象里最深的是江西的几所民办院校的招生人员竟敢向我们承诺,不管我们高考考多少分,在该校里上学,到最后拿到的都是国家承认学历的统招专科毕业证。特别在高考过后,各校的电话追访,铺天盖地的录取通知书,让人不知所措。
对于这种情况,再谈“战略思考”和教育责任“好象很空洞。就最基本的”竞争理念“与”质量意识“都没有。生存发展对一些民办院校似乎显得有些茫然。
三、管理体制的滞后性
民办教育的企业化,已经说过面临的是市场。与企业相比,民办教育要的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企业要的则是效率。当然,企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经济效益。可是它是通过效率的手段来实现的这种经济价值的。针对企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管理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在和尹老师谈到学院(北工商)是否应该加强对社团的规范(因为本校的很多社团都是学生自己申办)。尹老师说有这个必要,考虑到资金的问题很难落实。因此,政策能否落实关键取决于资金的支配能力。
2、 不能明确一线教师的责任。民办院校的师资基本是来源于周边的名校。这一部分教师是否被入到管理与管理中(对院领导的被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并不明确。作为民办院校的学生,恕笔者直言,在课堂上,我们只知道老师在不停的讲他该讲的课,别的事一概不问。甚至课堂纪律极为混乱的时候,也难能听到一些批评的话。其实,教育是知识的传授和人格塑造的统一。这些一线教师对我们进行管理的责任,从实际情况来看,很难说得清。
3、 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民办院校生源广。虽然受高教育的学生占多数。但也有除普高以外的学生,甚至也有没有受过普高教育的人(无歧视之意)。话说回来,就这些受过普高教育的学生自身还有基础上的差异。民办院校应该实施怎样的教学方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点也很难说明白。
王宝玲(记者)在和尹老师的谈话中谈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在国立高等院校、民办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国立高等院校和非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当规范,而国有企业和民办院校的在管理方面做的就没有那么好了。的确,这是一个很该深思的问题。
四、发展思维模式的程式化
发展思维指的是自身关于生存问题的感性思考。发展思维模式的目的是在感性思考的基础对生存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手段。当前的民办教育的发展有五种形式:高职教育、高等学历文凭教育、高等自学+助学的多层次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和与境外高校合作的学历文凭及职业资格的教育。
从整体上而言,这种发展思维的多样性在民办院校参与竞争的同时,又同走一条道路,即“满足就业”在社会需要的人才处于饱和状态之前,若不转换思维,民办院校面临的还是生存问题。
五、社会间接的排斥性
社会对民办院校的不完全认可,包括民办教育在人们的心中都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主要原因是;
1、 民校的自我阐述性不过客观。在招生中他们的表现最为直接。虽然宣传面很宽泛,但并没有如实客观的宣传民校的教育只能。为此,在这方面民校应该做到很客观的向社会进行自我介绍。同时更需要国家和媒体在对其监督的前提下,也应全面客观的向社会进行解说。
2、 中学教师教学的倾向性。“名牌大学,为我独尊”中学教育推行的“大学崇拜”政策。有的老师宁可让学生再复习,也不赞成他们选择到民办院校去读书。使学生及部分家长对民办院校产生了排斥心理。很多学生落榜后便选择了漂泊大工的流浪生活。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