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觉,那么,秦孝公要跑到何时才能超越人家呢?
秦孝公很清楚这些。
他明白,只有“不走寻常路”,才能实现迅速强秦的大计。
既然自己不是全才,那就招揽各种人才好了。
于是,秦孝公向全国宣布了“招贤令”,不管是谁,只要能够出“奇计”让秦国强大,本王就尊他为高官,赐予他世袭领地。
这道招贤令,在秦国引起很大震动,甚至波及到了毗邻秦国的魏国。
魏国里一个拥有卫国皇族血统的青年——公孙鞅。他对秦孝公的招贤令怦然心动。于是,公孙鞅卷起行囊西行入秦。那个时候,他还只是公孙鞅,被封地而成为商鞅那是以后的事情。不过有一点可以先说明。这里的公孙鞅和“商鞅变法”里的商鞅是一个人。
这个公孙鞅人虽年轻,也不能驾驶白色雪佛兰,可才干却是超一流的。
魏国当时的国相公叔痤(痤读cuo,第二声。)就曾对魏惠王苦谏:公孙鞅是个举世罕见的“奇才”。对他,要么委以重任,要么禁而杀之,绝对不能任他流失别国。
可惜,魏惠王对公叔痤这套一会儿重用、一会儿砍头的说法感到莫名其妙,根本没有当回事儿。他既没有重用公孙鞅,也没有杀掉公孙鞅,而是任由这个奇才,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离魏入秦。
这次移民事件,不但给魏国埋下了破灭的祸根,也给野心勃勃的秦孝公送去了最宝贵的礼物。
公孙鞅到了秦国,面见秦孝公,将富国强兵的“奇计”一说。
孝公很感兴趣。
公孙鞅的奇计就是“变法”。
他要把秦孝公治下的百姓们按五家为一“伍”,十户成一“什”的编制组织起来。让他们互相监督。包庇治罪,举报重赏;立军功者赏,内斗作乱者罚;生产得力者免除赋税劳役,因懒惰而贫穷者,收为国家奴隶。全国上下,一切以军功为至高荣誉。没有军功,贵族们不能享有其宗族地位,有钱人也不敢摆阔。在这次变法中,等级制度将被进一步加强。
当然,对公孙鞅的“奇计”,大家并非一片叫好。有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轻易变法。公孙鞅对此种论调的反驳很有意思。
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探讨开创性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果实。要干大事儿,就不能和他们商量。只要您觉得对国家有好处,放手干就是了。”
秦孝公深以为然,立刻允诺变法。
变法实行之初,公孙鞅为了让百姓们对法令印象深刻,还搞了个“立木赏金”的宣传策划。
这个策划其实很简单,花费也不高,但是效果惊人的好。
公孙鞅派人在国都集市的南大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同时下令,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莫名其妙,谁也不去搬。过了些时候,公孙鞅又下令,谁搬过去就赏五十金。
终于,有一个缺钱的家伙大着胆子扛起那根长木头到了北门。
嘿,赏金真的到手了。
这下那些看热闹的人们后悔莫及,怎么自己不先动手啊。
看来官家真的说话算话了!
赏金发出之后。
公孙鞅这才正式颁布变法条令。
有了那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在前面,百姓们对条令上的内容都不再怀疑。
当然,变法也并非就此一帆风顺。
新法的主要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编制户籍,什伍连坐;统一度量衡;等等。
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进国都投诉新法带来的诸多不便。
不久,连太子也犯法了。
所有反对新法的人都等着看公孙鞅的笑话。
结果,太子因为其国君继承人的身份,免于刑罚。可是,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却被公孙鞅收拾了。公子虔被用了刑;公孙贾的脸上被刺了字。这就是杀鸡给猴看,等于当众扇了太子一个响亮的耳光。
那帮看笑话的全都傻眼了。
这记耳光的引起的反响,比搬木头更加强烈!
此后,举国上下全都谨小慎微地执行新法,谁也不敢造次。
新法执行了十年之后。
秦国变得路不拾遗,山无盗匪,百姓们对外作战勇敢,相互之间却不敢随便挑衅,连一些乡野小镇都得到了妥善的治理。
早先那些投诉新法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